关灯
护眼
字体:

时光不负爱情,我不负你(出书版)(2)

作者: 米娅 阅读记录

他有一间日式料理店,取名“蘑菇家”,不是那种很地道的日本料理,有时候甚至售卖薯条、汉堡或者明虾沙拉。可食材新鲜,味道正宗,前来光顾的大多都是回头客。

餐厅在城市中唯一一座福音堂的一楼,下午五点开门,摆好桌椅布好场,一旦夜幕降临便被打回原形—酒吧,卖生啤跟好喝的烈酒,最有名的应该是加了糖浆的Mojito。

营业到凌晨两点半,收摊打烊,然后老板娘驱车上路,将酩酊大醉的朋友们挨个儿送回家。

牧也总会给朋友们打折,也给朋友的朋友打折,好像餐馆不是他家的。

像是冥冥之中约定俗成,餐馆整日外卖,不打电话前去往往扑个门闭楼空。朋友们屡屡提议,怎么着也在门上贴张告示吧,可牧也摇摇头,解释说,来的都是朋友,小店口口相传,新客要真的有心,自然想方设法打听得到。

老板娘郑屿安算是我认识的朋友中数一数二的大长腿,听说父辈来自遥远的巴音郭楞。

要知道,像我这样的霍比特星人,只乐意跟腰长腿短的小矮子们交朋友,我们的嫉妒心简直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有好几次跟姐们儿粒粒文逛街,看着擦肩而过的那些身材曼妙腿长腰细的小美人,粒粒文咬牙切齿地跟我说:“在唐代,像她们这种身材的人,都会被打断双腿、挖掉双眼,捆起来做拴马桩的!”

她眉飞色舞地讲着,我挽着她的手臂,听得毛骨悚然,瞠目结舌。

其实郑屿安跟我们一伙儿人并非幼年相识,情谊深厚,她最初也不过是众多食客中的一个,经常光顾,每周四回,一三五七。她一般都来得很晚,店里基本上都没什么人了。

那是很多年之前,大家都还眉眼青涩的时候。彼时,“蘑菇家”仅仅是一间规规矩矩的居酒屋,虽然味道不正统,可清新的日式装修风格在这座准二线城市也称得上仅此一家。

我当时已经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十八线小作者了,写不出字儿的时候,就整日泡在“蘑菇家”,跟牧也眉来眼去,拼酒拼茶。

我跟袁牧也向来以兄弟相称,走路的时候喜欢将手臂搭上他的肩。朋友屡屡调侃说:“你俩也别称兄道弟了,多累啊,不如做夫妻来得利落。小妞儿你下嫁给他啊,有店有酒,起码一辈子不愁吃喝,闲来无事的时候你就坐在落地窗边看朝阳看日落看帅哥,指不定还能撞上几段露水情缘呢!而咱老袁也不吃亏,有故事有美色,未来的某天再靠你出本自传,将来指不定还能名留青史呢!”

对座儿的几个男生听后激动得恨不得抄起桌椅板凳,我佯装出又哑又聋的样子起身给大家端瓜子酒水,而桌子那头的袁牧也正不动声色抿着笑,将那副紫砂茶壶嘴儿嘬得“吱吱”作响。

有次郑屿安像往常一样来店里吃饭,点了碗荞麦面。兴许是工作上遇到了挫折,她将头埋得很低,然后吃着吃着便开始哽咽。这可是吓坏了在吧台一头喝茶的袁牧也,可还没等他撇着眼角弄清楚状况,她便一个白眼儿杀了过来—“老板,怎么搞的!这面太咸了!”

袁牧也愣了一下,快步走上前,一边赔笑一边端起面碗闪身进厨房。他站在灶边,拿起小勺舀汤喝了一口。明明不咸啊!可即便如此,他还是给她重新煮了一碗。

良久,待袁牧也端着托盘出现在长桌尽头,已然不见了郑屿安的身影。只见桌面上放着一纸钞票,牧也晃了晃神,伸手将钱收好,坐在方才她坐的位子上若有所思般一口一口吸着面条。

牧也常常给郑屿安打折,屿安没有看账单的习惯,因此之前从未发现过。可有次郑屿安点了份套餐—一碗肥牛饭、一份天妇罗、一份炸鸡、一份海带外加饮料跟甜点,算下来一共才不到四十块。当袁牧也将账单双手奉上的时候,屿安的目光不由一愣。她也不急着掏钱了,仰头便问:“老板,算错了吧?”

“折扣价。”牧也笑了笑。

郑屿安不罢休,幽幽问道:“你这是食材过期大促销吗?”

牧也满脸诧异地摇摇头。

她又问:“那你是因为做不下去了要大酬宾吗?”

牧也加大了摇头的力度,像是欲乘风破浪。他在心里轻轻笑,这姑娘,怎么就不懂得见好就收呢?

姑娘顿了一下,坚定了目光,将杯中的酒水仰头干尽,接着用试探的语气问:“那……你是想泡我吗?”

没料到她竟如此直白主动,袁牧也目光怔了怔,低下头,嘿嘿一笑。

郑屿安见状,将一百块往桌上一拍:“不用找了!”

之后的三个周,他再也没见过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