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女太监她权倾朝野(251)

作者: 安二十四 阅读记录

他忽然有些好奇,于是问道:“师傅,只听你说你家乡是渭南城,具体则个倒是全不知情。”

师傅迷蒙了眼,说起了从前。

从前从前,那时候西北还听戏,还唱秦腔,西北诸城隔着一条大秦岭。

渭南城虽是个不大的城,可也有个戏班子,能支棱起一个梨园,供这城里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看个戏。

这戏班子也到处搭台子,哪家喜丧也叫他们去唱个热闹。一年淡季旺季的算下来,倒也能维持个根本,养一些好苗子,咿呀咿呀的唱些戏,供老班主们摇着蒲扇,晒晒太阳。

现在的阮大公,当时的阮三斤也是渭南城戏班子好苗子中的一员,父母托了他大舅的关系,把他送到了渭南城戏班。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往上还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

他稀里糊涂的对着黄大班主磕了三个头,就算拜过师了。

黄大班主对他招了招手,他抬起头,迷迷糊糊的看见黄大班主后面的神像,好像黄大班主也变成那座神像了。他后来才知道,那座神像就是戏曲界的祖师爷,唐明皇。

黄大班主给的东西不多,只有一条宽板带,说是练功的时候用得着。除此以外就只有些许吃饭洗漱的用具了,他认过师兄,便算是成为戏班子的一员了。

唱戏的日子不比家中的日子好,天刚亮就要到院子里练功,他们还小的,只是练“拿大顶”、劈腿。年纪大的师兄,就是在练武打戏,他们把刀枪棍棒耍的团团转,像是一坨云在飘。阮三斤经常压着腿,然后看呆了,被黄大班主打了好几下板子。

早上拿大顶、压腿练功,吃过早饭后便得“开嗓子”。“开嗓子”是戏班子的说法,师兄们不用练开嗓子,都是一大早起来“咦啊咦啊”的喊,有时候阮三斤还没起床,便能听见这些咦啊咦啊的声儿,就知道要起床练功了。

教“开嗓子”功的是林班主,班主是戏称,这个戏班子不大,班主实际上只有黄大班主一人,其他班主虽然资历和黄大班主一样老,也管一些不要紧的事,可这戏班子还是黄大班主说的算的。戏班子里的师兄喜欢称呼这些老资历的为“班主”,黄大班主也升格为“大班主”了。

林班主先亮了下嗓子,别看他年纪很大,嗓子可是一点没落下。

他一出声,便如那小鸟叽叽喳喳,婉转往复,几欲震翅而飞。

他一亮嗓子,下面的毛头小子们便安分不少,都听着他教。

林班主一个音一个音往上唱,越唱越高,唱完便叫他们唱。

阮三斤去看另外的几个人,他们年岁和他差不多大,有两个比他早来几天,便不露怯的跟着唱了。还有两个和他一起进院,一起拜师的,许是觉得丑,低着头不肯唱。

那两个唱完,林班主便叫他们三个唱。

阮三斤看着另外两个人,他们低着头涨红着脸,嘴角还能看见一丝斑白,那是干掉的面糊糊。阮三斤突然替他们捏了把汗,尽管他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唱啊,快唱啊。他在心里呐喊,此时,他们都有种说不出的恐惧,离家来到了这么一个陌生的境地,不知道会不会因为什么又被抛弃,心里七上八下。

他这么想着,便也憋红了脸,终于放声唱了出来:“咦啊啊啊——”

他这么一唱,其他两个便也小声的跟着唱了出来。不过此刻已经没人留意他们了,因为都被阮三斤镇住了。

林班主示范的时候唱了七个音,阮三斤闭着眼睛唱了十个音,一个比一个高,到了最后已经高到了云巅,引得整个院子里的人都在看他了。

黄大班主本来刚吃过早饭,正阖着眼睑补回笼觉,被这把声儿惊得差点掉下摇椅。

他霍然睁开眼,看见了阮三斤憋红的小脸。

余音缭绕,黄大班主惊愕道:“雏凤初鸣啊!”

渭南城这处没有名字的戏班子确实出了个金凤凰,黄大班主喜不自胜,就连出去闲逛的时候腰杆也直了不少。

当然,黄大班主还是非常懂得“藏器”这个道理的,他们学唱戏的便不能夸,一夸孩子就骄傲起来,灵气便一点一点没有了。要等到孩子真的“器成了”,定型了,才全无拘束。

眼下阮三斤只是声底儿好了点,离“器成”还远着呢。

虽然黄大班主自那声“雏凤初鸣”后就没有再夸过阮三斤了,可时不时的就会给阮三斤捎带些吃的,就连戏班里的师兄弟都说,黄大班主是把他按正旦角儿培养哩。

渭南城这个草台戏班子可不比大戏班子,所有角儿都是分饰多角的,这部戏演正旦,那部戏就顶个碗演丑角。说到底还是人太少,戏路子也就野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