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开元公主搞事日常(80)

作者: 烟云一盏 阅读记录

他今天是来当个纯粹的读者的。

几个月过去, 杜钦若早已摆脱了自己是个蠢货的错觉, 发现他身边修习《缀术》和《缉古》的同窗的挣扎程度,都和自己相差无几。只不过,他们都比他进来得早,早就习惯了算学高级班里充满了挫折感的学习氛围, 在杜钦若面前装得很好罢了。

呵呵,现在杜钦若也很能装了。

因为辞去了书馆的职位,复刊之后的《马球消息》也不那么难买(第一期还是很难抢,杜钦若好不容易才抢到,随家信一起寄回家了),杜钦若也就有两个月没走进国子监门口这间书馆供人借阅书籍的东馆。

今天再来一看,东馆里已经大不一样了。

因为越来越多学子,甚至是已经出仕的年轻官员们喜欢来书馆看书的缘故,人一多,就不免有人发现,有时读完书,实在想和别人探讨几句,但书馆里又不允许高声喧哗。于是终于有人提议,在书馆旁边单辟出一个允许出声讨论的地方来,做好和阅览室的隔断,好让需要讨论的人到那里去畅所欲言。

在国子监门口的这间书馆里,因为人流量最大,干脆就单独占据了旁边另一间屋子,再将那里和东馆连通。东馆里,原本用来改装蝴蝶装的小工作间恰好就在这个连通的地方,现在已经变成了一扇门,以及门边给日值馆员的工位,用来提醒进入北面“讨论室”人不要带走书馆里的书籍的。

据说,改装蝴蝶装的工作已经全部搬到别的地方去进行了,连秘书省的图书都在那个地方整理。国子监其他几学中的优秀生徒以及博士助教,有不少都被调到那里去帮忙了……

杜钦若好奇地看着这个变化,他今天也正是和人约在讨论室。若非他知道,平日在那里几乎不可能找到和自己讨论算学的人,他早就来这个在国子监生徒中越来越习惯的课余聚集地看一看了。

杜钦若身后,一个长脸薄唇、肤色微青的中年人越过了他,径直向那扇连通讨论室的小门走去。杜钦若定了定神,也跟在那人身后,走过了打开的门。

连通东馆和讨论室的,是一条开放的走廊,杜钦若从东馆中出去,看着身前那人推开另一扇门。走廊另一头的那扇门一打开,杜钦若就感受到了一阵阵嗡嗡的说话声。

倒是没有人高声喧哗,毕竟是读书人,和酒馆或是博戏的地方还是很不一样。

杜钦若拿出带来的西京小报,这份飞书有别于马球消息的粗陋纸张在这里显得格外醒目,他身前正随意张望的中年人一回头,有些浮肿的双眼已经盯住了杜钦若,又缓缓从自己的袖子里抽出一份同期的西京小报来。

杜钦若眨了眨眼,再次打量了一番身前的中年人,“王兄?”

他迟疑地问。

那人对他点了点头。

杜钦若和终于愿意同他见面的王兄相谈甚欢。

这位王兄,就是他在为书馆改装蝴蝶装的时候,发现的那本算学笔记的主人。他那段时间拜托了西馆同僚为他留意,若是有人来取这部书,请一定转告对方,自己想要上门拜访,并当面探讨几个笔记中提到的问题。

那天虽然恰逢先帝驾崩,但对于他们这些没有官位爵位的白衣而言,生活上的影响并不大。杜钦若后来亲自等到了来取书的仆人,也当场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拜帖请仆人带回,不过后来,那位王兄将回信送到书馆,信中却没有答应和他会面,也对将自家的笔记送去雕版印刷的提议兴趣不大,只是愿意和他偶尔书信往来。

杜钦若和这位王兄通信几次,早就对对方在算学上的造诣甚为钦佩,他有时将教授给他们讲解得不甚明白的地方拿去问他,他都能给出清晰明了,又更加准确的解答来。

就是语气有些刻薄。

实际上,杜钦若已经怀疑很久了,这位王兄,该不会就是太史局里的某位历博士或者灵台郎吧?

杜钦若的疑问暂且不提,那位王兄正说到另一件杜钦若感兴趣的事:“昨日的马球消息上,那位梦航客又登出了一篇文章。”

杜钦若眼睛一亮,没注意王兄说起此事的神情,已是急急说道:“弟就知道,王兄也会注意到这个栏目,王兄觉得他提出的那种‘西人数字’怎么样?虽然粗看和南方商人用的码子一样,都不过是用符号来代替数字罢了。但是弟觉得,他提出的这些数字背后,还有一套完整的、和现在所知都截然不同的计算方法!”

杜钦若觉得那位梦航客上次提出的符号和竖式算式都非常有用,不仅简单、直观,而且背后仿佛还藏着无穷无尽的可能。

他读到之后仔细研究了一会,发现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用那套符号书写之后,每一个数字都可以被写作一连串数字的横向排列,而省略了“十、百、千、万”的描述。故而在计算时,可以不必经过算筹的转换,直接用这套符号进行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