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开元公主搞事日常(40)

作者: 烟云一盏 阅读记录

好在这件事从无成例,基本是玉真公主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于是在李馥的建议下,玉真公主直接照搬了一整套现代的营销手段,完美符合了大唐的文人士子们热衷于自我吹嘘和商业互吹的行事做派,以及对大场面非同一般的偏爱。

李馥还是对大唐文人不够了解,否则她就半点都不会惊讶,范氏兄弟怎么能那么高调活到现在还没被人套麻袋的。

说两句“更无人”而已,口气是大了,但文采还是太糙。几年之后,又有一位叫做祖咏的进士蟾宫折桂,他见到落第举子从唱名的地方离开的场面,忍不住写了首特别欠揍的诗说:“日暮祖侯吟一声,长安竹柏皆枯死”,将落第的同伴比作被他一口气喷死的枯树,真是好不嚣张!但就这样,祖咏不也好端端地活下去了么?

所以玉真公主大手一挥,直接在长安城中受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所有人都喜爱的踏青胜地、曲江之畔,专门举办了一场大型宣传预热活动。

曲江边本就是每年为登第士子举办各种宴会雅集的热门景点,而年轻有才的士子们来得勤,喜欢在这里看热闹的老百姓也就多了。

在江边,玉真公主专门搭了一个高台,在上头半遮半掩地放上几位名士意态兼备的大幅等身画像,以及当日文会经历过艺术加工之后的合影(均由吴道子吴待诏倾情提供,完美符合他新近研究综合了透视的构图思路,配合高台上的竹木景物布置,临场感极强),又编词弹唱,讲述了一个贵主(指玉真公主)举办文会,却发现这次文会的文章质量之高,前所未有,她实在不忍心如此好文只有少数人看见,于是决定自己出钱出人,将此次文会的诗赋做成一本集子,在不久的将来将在几处有名的书画铺子寄卖的故事。

高台上摆着的画像本就奇了,不知是哪位国手所画,格外像是和真人当面;而耳边还伴着简单易懂又好听好记的词曲,让人就像正亲眼看着文会当日,诸位久负盛名但对大多人来说并未有幸相识的文人们,在竹林曲水,敞轩雅舍之间挥毫泼墨,最后成就一篇篇足以流传千古的美文的场面。

试问,收集了如斯美文的文集,谁不想要来一本呢?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好的一本书,要多少钱才能买到呢?

这时,原本已经做好饿肚子也要买一本的打算的人们又惊愕的发现,这一本还未出来就已经注定天下闻名的书,竟然就只需要三百钱!

三百钱啊朋友们!那些没谱的传奇故事的小说也要一卷卖一千钱!而且一卷还讲不完一个故事!

不仅如此,在场的公主府的人还说了,这本书里不仅有当日的诗文,更有所有今日高台上的这些画像,以及更多的文会当天的内幕细节(提供大佬间谁和谁惺惺相惜,谁和谁文人相轻的蛛丝马迹),而且装帧还是最近读书人都在议论的蝴蝶装!完美赶上了时下文人圈的所有热点!让你永远不必担心因为接不上话题被小伙伴们抛弃!

三百钱!四舍五入就等于白送!买到就是赚到!

……

“……还好当场可以预定,预交定金就可以送货上门,要不然前去曲江主持此事的管事,当日恐怕都回不来了。”玉真公主心有余悸,在百福殿对上皇和李馥描述那天的情况。

“预定的人很多吗?”李馥问。

玉真公主比了个“三”,李馥觉得不太可能是三百本的意思,那么就是——

“三千本?”李馥震惊了。

玉真公主点了点头。

我滴个乖乖,预定就有这么多,实际卖起来之后销量只会更惊人。李馥不清楚长安的情况不好瞎说,不过她至少知道了一件事,不管这里面有多少是花钱凑热闹的,但长安城里有看书习惯的读书人一定不少!

李馥眼珠一转,对于如何再进一步推广蝴蝶装和印刷术,立刻想到了另一个主意。

“九姑姑?”李馥问,玉真公主当即看向她,“没有专门的书肆,略微珍稀一些的注解版本就买不到,而太多书籍也买不起,想要读书只能向亲友同窗辗转相借……现在的读书人,想要看一本书,一定很不容易吧?”

这是李馥刚刚从玉真公主的描述中拼凑出来的情况,自然收到了玉真公主肯定的答复。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办一个开放给所有人读书的书馆,将朝廷收集的藏书借给所有想看的人看呢?”

第19章 新鲜事

“特别是已经有雕版,只是从前不被大多数人知道的书籍。将这些书都做成蝴蝶装的样子摆在书馆里,不仅能让能买不起书也不知向谁去借的人读到书,还能让更多的人一目了然地看见蝴蝶装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