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开元公主搞事日常(340)

作者: 烟云一盏 阅读记录

“而若是归附大唐,大唐也许也需要他们出力进攻吐蕃,但是大唐富有四海,物产丰饶,河西这里连通关中西域,往来商路流入此地的货品他们都看在眼里,只要他们尽心用命,他们就不必担心再过在吐蕃人手底下衣食无着的日子。”

这时候部落民的日子也不好过,吐谷浑族地那里临近戈壁沙漠,也不在西域这条商路的必经之路上,并没有发家致富的能力,只能养养牛羊马匹,勉强维持生活。

比如他们归附的时候,委托张节度向长安进献的方物土贡,就是他们视为难得的野马皮和孛羊角而已。

故而,“忠嗣以为,只要让他们安居乐业,将他们的生计捆绑在大唐的支持之上,过上比在吐蕃手下好的日子,同时让他们看到大唐国力、兵力都远远凌驾于吐蕃之上,他们便会倾心归附,再不敢生叛逆之心。”

“直接以刀兵相逼,实乃下策,一手威慑、一手利益才是长久之计。彼时,无论是内迁与否,吐谷浑都将是大唐的诸部藩属之一,和如今的仆固、拔曳固、同罗一般无二。”

仆固、拔曳固、同罗,王训这几个例子举得有几分阴险,都是王晙在朔方这几年来负责安抚的投唐部落,但是这几族当年受到的待遇,当然不是王训口中这样双管齐下,而是标准王晙式的“我今天看你就像要造反”的“刀兵相逼”。

别的不说,当年住在受降城里的仆固氏,就险些因为王晙想出兵打突厥,而举族被他未雨绸缪地填进坑里。好在朝廷没有同意。

王训说他的安排“实乃下策”,王晙听完,顿时一脸高深莫测。

“一手威慑、一手利益?”他唇边仿佛有一个微笑,“说得好!——你以为我会这么说。”微笑瞬间消失了,“小小年纪,口气不小。孝诚,”他忽然又转过头来看张敬忠。

张敬忠:“有事说事,不要大喘气。”

王晙:……

“……孝诚你拨出一部人马,就让你这名亲兵带领,让他自己去实践他的一手威慑、一手利益。我看他说得头头是道,想必做起事来,也一定不会推三阻四了!”王晙说。

张敬忠觉得王晙实在是小肚鸡肠,这就开始当面报复。

但是,王晙即便是蓄意报复,自己也不能当玩笑看待,而他奉旨巡边,确实有对此事的处置之权。

只不过,要借他的人,他确实可以阻挡一二,但是,真的有这个必要么?若是阻拦了王晙的这一提议,他是不是就要旧事重提,逼他带人去把吐谷浑迁到河西内部来,又或者是赶到隔壁王君毚那里去了?

这老爆竹!还是这么不省心!

张敬忠为难地皱起了眉头,他看见王训的脸色,在王晙说出这个命令的时候明显一变,但随即又重新鉴定了起来。

在心里点了点头,张敬忠做出了决定。

等到王训带着张敬忠给他挑选的人马,以及节度判官解光庭开出凉州城西门,向沙州行去的时候。王晙还在凉州城内,坐在上首接受张敬忠为他举办的接风洗尘的宴席。

简单地祝过几轮酒,张敬忠还是忍不住皱着眉头过来和他说话:“你到底是怎么想的?还真想对付他一个少年郎不成?说起来,当年的事不算是你的错,虽然军中传得难听了一点,你又何必认了这个名头呢?”

王晙放下酒杯,“不是这么回事,我哪里有刻意针对他?”

张敬忠:“呵呵,没有针对。吐谷浑这么大一个部落,给他们找好处哪里是这么好找的?又要注意分寸,不能让他们以为大唐是刻意讨好他们,对他们予取予求了。““这种事,别说是他一个初出茅庐的朗将,就算是年老的循吏去主持,也难免要思量再三。你一力主张立刻内迁,不也是不想亲自去做这些慢功夫么?”

王晙喝了点酒,行事便有些不羁,“张孝诚,你老母鸡护雏呢!”

“他在你帐下足足一年有余,你还真把人当亲兵用了!我一眼就看出来,那不是个夸夸其谈的人。他敢说那种话,我就敢让他自己去干!要不然,我听他废话那么些作甚!”

王晙巡边的队伍在凉州城修整了几日,很快也来到了沙州城里。

第144章 通信

李馥收到了一封分量不轻的信。

王训在信里说, 他已经进驻吐谷浑部落, 正在和节度使府的官吏,以及“自发”帮忙的商人一道,帮当地新近归附的人民群众搞生产、抓建设,争取将他们尽快融入到大唐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来。

同时, 他还在信里提到李馥之前说过的军制改革。

‘废除府兵势在必行, 但是不能让关中空虚而节镇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