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开元公主搞事日常(286)

作者: 烟云一盏 阅读记录

不过修路倒是简单一些,但也需要和细沙石料配合使用。对了,还有白垩矿和黏土场、采沙场的原料保障问题,他们将作监也是选了好久,才圈定了几个,这里头的技术要点很多,细节其实都很有意思的,如果各位有兴趣,将作监那里还有详细数据和资料,各位的级别够了,只要愿意学习的,欢迎各位大佬莅临指导bb……

李元纮说完这些,诸位大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东西烧出来也不能直接用的!那就没问题了。

还有,不要再说数据和学习几个字了,他们并不想去看将作监的这些机密文件,谢谢。

最后,还有从北面回来的新宰相张说加码,他一开始就觉得这件事没有那么严重。朝廷担心泄密,无非是怕水泥的制造方法被突厥和吐蕃学去。但其实,他们一个二个都是在草原上住着,从来逐水草而居,对于绝大多数突厥人和吐蕃人来说,建房子是什么根本没听说过。

虽然说,他们的贵族偶尔也会脑子一抽,决定在某个地方建个城市住一住,就比如吐蕃人,他们那里像样的房子还不少;他们也会在关键地方建筑堡垒——但实际上即便没有水泥,他们用石头做的就已经很结实了,说不定还比水泥的更结实一些,打起来是很费劲的,如果没必要,张燕公一点也不建议随便和他们开打。

扯远了,张燕公的意思就是,已经在敌人手里的堡垒,没有水泥,他们也轻易拿不下来;而如果敌人也有水泥,那除非他们直接建起一堵水泥墙,否则也没有太多用处。

而现在,知道他们的敌人即便拿到了完整的水泥,呃,熟料?的烧制方法,也没可能建出一堵能用的墙出来,那就更放心了。虽然一旦工程开始,一些似是而非的细节迟早会流传出去,但凭道听途说是做不成事的,朝廷只要和以往严查盐铁一样,堵住边境交易的关卡就行了。

这样从两个角度一讨论,皇帝也打消了最后的疑虑,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朝廷允许商人进场,但是他们要对参与这个项目的商人严加挑选,在各处白垩矿上也要一直有朝廷的人手监督。这样一来,相当于确保了原料和人员两个控制渠道,能最大限度地减小泄密的可能性。

剩下的事就不用多说,水泥的作用,长安城中人早已经有目共睹,他们眼馋这项生意也不是一天两天,朝廷一旦放开这方面的限制,想要下场分一杯羹的商人不在少数。

为此,商盟提前成立了一个建筑施工公司,李馥在远离现场多年之后,又看到了熟悉的风景,忍不住大笔一挥,强烈建议他们叫中建集团路桥建设第一局。

看到这个要求的俞明珠是个什么表情,李馥当然是不知道了,不过后来正式的名称没有这么奇葩,省去了不明所以的部分,就叫中建第一局。

不管怎么说,虽然还是个烧水泥的,但听上去就有气势!

总而言之,就这样,筑路需要的大批量原料,就全被逐利而来又通过审查的商人们包圆了。

在这个模式里,朝廷给方子、给矿山,商人出人出力把水泥烧出来,朝廷再将其中合格的产品买下,前期的一部分货款会被折抵在烧制方法和矿山使用的费用中。

在这个过程中,朝廷收购了绝大多数水泥,但是被朝廷认定是不合格产品的一部分产品自然向民间流去。就像李元纮在朝堂上说的一样,这部分熟料直接盖房子是不行的,但是铺路还挺好学,不过就是掺沙子掺水、再加上碎石等着干,多看看也就能看个大概。生产熟料的商人既然要卖货,就都将这些步骤记了下来。这样一来,各种似是而非的使用方法,就随着商人们售卖水泥的脚步,向更多地方流传开去。

这部分的影响暂时还看不出后果,不过,原料生产的速度渐渐加快,朝廷有钱有人,第一期工程迅速推进。等到这一年年底的时候,皇帝看两京之间的大马路就已经修得差不多,一时激动,大笔一挥,就要带上全家人去洛阳过年。

全家去洛阳!

不仅如此,皇帝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又将这次巡幸东都的时间定在了一年,这也就是说,明年大姐出嫁都是在洛阳办。

李馥在万安观里看他们打包东西,让他们将几只鸽子的笼子也带上。

这次去东都,在路上的时间果然很短。李馥没有坐在车里,而是自己骑着小马在队伍里来回跑,不小心就听见同行的大姐夫王繇(已经下旨了,可以这么叫了),和准二姐夫源洁(也下旨了,但是婚期还没定)正躲在离大队人马有点距离的地方说悄悄话。

李馥往那边凑了凑,发现应该是大姐夫专门找到源洁,正在向他专门叮嘱当驸马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