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开元公主搞事日常(184)

作者: 烟云一盏 阅读记录

这种生

活虽然不是无忧无虑,但胜在踏踏实实、让人看着也心里安稳。

马球消息登了这么一个故事,可着实在不愁吃穿的读书人之中掀起了一阵议论,毕竟他们才是购买马球消息的主力。

一开始,他们只是惊讶于马球消息竟然登出了这么一篇文笔平实的作品,而且还是一个故事的开头。等到故事层层推进,方二郎虽然身处贫贱,但一直不放弃追求更好生活的坚韧渐渐打动了他们,他们开始关心方二郎的命运,并为这一次他做的东西又亏了多少钱、赚了多少钱,多出来的钱是应该拿去买更好的工具,还是将自己的铺子收拾收拾,还是什么都不干,只是存起来备用而争论不休;再等到方二郎的招牌打响了、为了开铺子欠人的钱都还上了的时候,他却又被同行刁难,被污蔑他偷学了别家的绝学,还在干活的时候偷工减料,用次品换走主顾送来的好木头……

这时候,方二郎拿出自己从帮工时就开始记录的学习笔记,又将自己和别人手艺之中的异同讲述得明明白白;他还回顾了自己铺子里的每一项活计、每一次生意,他记得对应的每一块木料和相应的用处;他还将自家铺子的工具和自己的家什都敞开来让所有人看,他自己光棍一条,曾经也家徒四壁,他是怎么一步步积累起这些的,一桩桩一件件,他都说得出来历。

同行在众人的奚落之中落荒而逃。

读者在跟着方二郎回顾了一番他过去经历的起伏之后,也不禁为这个故事感叹再三,还不少读者去信询问,这位方二郎的铺子到底在什么地方,他们实在很想去光顾几次。

编辑部收到类似的信件太多,只好在下一期上加粗刊登了一条“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声明。

但总有些读者特别执着,他们一致认定,即便没有这么一个方二郎,但是这故事里丰富详实的细节总不是假的,肯定有一个类似的原型,在某个地方默默努力,为自己的将来而奋斗。

在待贤坊带着小弟“默默努力”的庞二郎:……

“对,就是你!我们庞哥都说了不要来待贤坊找事,你莫非是聋了,怎么听不懂人话?!啊?!”

庞帆赶紧把过分积极地“为自己的将来而奋斗”的小弟拉回来。

被这个故事打动的,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读书人,马球消息的读者群是很广泛的。

“这是为小民生计著书啊。”宋璟宋相公拍了拍桌上的报纸,对他对面的苏颋感叹。

苏颋苏相公摇了摇头,“前所未有,”他一顿,又道:“但确实可堪一睹、可堪一书。”

宋璟点头,“这说明,如今政治清明、民间渐渐富庶。否则,这样的故事写不出来,”他摇了摇头,“又或是写出来了,也无人相信。”

苏颋点点头,民间愿意相信踏实努力就一定会得到回报,这让他的心中也颇多感慨。

“是宋公和姚公的功劳,”他想了想,又说:“商税改革,是时候向长安之外的地方推广了。”

方才的故事对他们都有所触动,在不同于读书做官的另一种生活之中,他们同样看到了淳朴坚毅的品格。

商人奸猾,无益于民风淳化;商人不事生产,所以于国于民无利,这些观念早已经发生了动摇。

宋璟微微颔首,他察觉到自己心态的变化,他依然恪守大义,但也不是那么拘泥不化。

大唐的两位宰相就这件事又说了几句,苏颋便又提起了另一桩事。

“……据说,这次张嘉贞申请回朝,是在北面和张燕公吵起来了。”

张嘉贞曾经是并州长史,开元五年并州兵改了个名字,成了天兵军,于是他现在又是天兵军大使,眼下正在长安述职;而张说自从去了北面,当了检校幽州都督,就一直和并州兵紧挨着,据说他和张嘉贞时常意见不合,都不知道是不是故意对着干。

宋璟从鼻子里喷了一口气,他听说过这个传言,但那两位刺头,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他对苏颋摆了摆手,“不知道不知道,”他说,“只要他们不耽搁公事,我就什么都不知道。”

苏颋哭笑不得,他咳嗽一声,“咳咳!宋相不要逃避了,就是公事。”他等宋璟抬起头来,苏颋对宋璟点点头,才接着说道:“某接到张燕公的信函了,他说,这一次,是因为在朔方并州一线,架设轨道的事。”

宋璟一下子警醒:“张道济还没给中书上书吧?他肯定是想建的那一个。”

道济就是张说的字,宋璟和张说是老交情了,对他的性格和想法门儿清。

张说没给他写信,而是给苏颋写信说了这事,宋璟一下子就从中看出了对方的试探之意。张道济无非是觉得自己会和张嘉贞站在一边,反对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