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开元公主搞事日常(101)

作者: 烟云一盏 阅读记录

他出外不到六年, 怎么长安的变化就这么大了?

还有, 长安早有了这么好的装帧法子, 怎么都没人写信告诉他?!什么?廷硕你说张说那贪财鬼在岳州那鬼地方窝着都知道了?!

宋璟当场就怀疑起了自己的人缘,并把当时向他介绍这些情况的许国公苏颋看得怀疑人生。

对了, 除了书馆和蝴蝶装之外, 那些飞书之类,又都是怎么冒出来的?

原来如此,原来是因为一次马球比赛冒出来的……

跟不上时代的宋相公心中很有紧迫感,这次随驾之前, 他还特意叮嘱了家中的老仆,一定要将他离开这段时间内的马球消息和西京小报都买到,以往的飞书,若是还有流传的,也一定要尽可能地收集。

连西京小报都不放过,由此可见宋相公有多么求知若渴。

不过这些,都比不上宋璟此时看见广济渠码头时的惊讶。

宋璟不是第一次拜相,早在先帝景云年间,他就以吏部尚书的职位同中书门下三品,掌铨选。也就是说,他是以尚书省吏部尚书的实际职位,同时掌管中书门下两省的政务,并主管全国官员的任命。

景云年间那次入主政事堂的经历虽然不长,但他依然借此了解了整个朝廷运转起来的方方面面,而罢相后的这些年,他更是辗转地方,经过多次外任,他对国计民生的细节问题,都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

从洛水到黄河、从黄河入汴河、又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最后由江都入海,这条水路上舳舻相继,万里连樯,每年由江南为关中输入至少百万石租米,抵达洛阳的运粮船何止万艘!

这些经由官船运来的百万石米粮,都要经过广济渠这座码头卸下,先统一运往皇城东北处的含嘉仓城,再从那里出发,改用陆路的方式运抵陕州,在那里重新被装上运粮船,继续沿黄河运往长安。

这一路会如此波折,都是因为装满粮食的漕船必须绕开由洛至陕的水路上,三门峡河道中砥柱的险关。

故而,毫无疑问,每年运送漕粮时,人力、物力以及时间耗费最大的一步,就是由洛至陕的这一段陆路。

若非这一段路耗费相当巨大,往往到了朝廷承受不起的地步,皇帝也不必频频来到东都巡幸,反倒成了人来就粮,而非粮去就人了。

所以,宋璟虽然只是看见了从码头到含嘉仓城这一段路上的“有轨马车”,在演示时装上重物风驰电掣的模样,他就瞬间明白,若是由含嘉仓到陕州的这一路上,也能够修建起一条类似的“轨道”,那么由此省下的花费,每年恐怕都不在数十万贯之下!

回望皇帝暗含笑意与自豪的眼

神,宋璟深深地躬下身去:“此诚社稷重器!是圣人与万民之福!”

“宋卿也这么认为?那真是太好了!”皇帝意气风发的声音从宋璟的头顶传来,“宋卿快请起来!”正值盛年的皇帝一把托住了步入老年的宰相的手臂,将他扶了起来。

皇帝的眼神中,兴奋的神色更浓:“既然如此,宋卿就同朕一道进车斗里坐坐,去含嘉仓的一路上,朕再和宋卿说说将轨道铺向河北、河东的事!”

宋璟:???

这不是运粮的车吗?难道也能坐人?!臣上了年纪,太新奇的事物果然还是……

在稀里糊涂跟随皇帝的脚步坐进一个改造过的车斗之前,宋璟宋相公突然恍悟,自己的思路尚且停留在轨道一物能为每年输黍关中省下不少钱粮上;但皇帝既然提到“河北、河东”,那圣人的意思,恐怕已经想到了开拓、想到了边功!

眼下北方突厥内乱初定,诸部内附,确实是难得的机会,难怪圣人会有此雄心,但……

宋璟的眼神顿时严肃了起来。

“宋璟这老匹夫!当真泥古不化!”李隆基关起门来摔了东西。

高力士将被皇帝扔出去的金盒重又捡回来放好。

李隆基还是气不顺,但他看见重新出现在他面前的金盒,又想起自己准备这个盒子的初心,深呼吸几次,强行压抑了剩余的怒火。

“圣人要将今日宋相公的进谏写下来吗?”高力士的语气一如往常,像是皇帝压根没有发过火。

李隆基原本站着喘气,听见高力士这句话,反而咬牙切齿地正坐下来,挺直的腰背像是和所有坐具的支撑部分有仇,一丝儿倾斜都没有。他从牙缝里蹦出一个字:“写!”

于是高力士便秉笔直书,将他旁听到的谏言一字一句地写了下来。

在高力士一面落笔一面复述的动作中,李隆基还是忍不住小声讽刺:“宋璟不愧是当年的少年进士,文采斐然,仓促之间也能组织起这样一篇锦绣文章!见此美文,朕自然要时刻诵读,好以此为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