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APH同人)【米英】那方(73)

作者: Ken.D - 散兵游勇 阅读记录

在本家的原作里,他们极少用人类名字去称呼别国,几乎没有。姓名的存在也许是身份的掩饰,为了方便他们在世间生活,让他们可以跟不知情的国民打交道。

也很可能是因为那是不应该被承认的名字,他们是国家,生而非人,永世孤独,也许这才是最平和、最能保持冷静的状态。

「为什么你们不用名字来称呼彼此呢?」

「因为那是一条不能跨越的界线啊。」

跨越的话,简直像是把作为国家的那种距离感打破,把最脆弱、柔软的部分都暴露出来了。

他们有想去的地方吗?有向往的生活吗?

这些生而非人、近乎不老不死的躯体,是否曾经有过怀疑和恐惧?

他们是否曾在内心渴望过,去当一个平凡的人类,经历欢笑悲苦,年岁增长,在有限的岁月里与深爱的人共同老去,并走向死亡?那样就不需要时刻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来回嘲笑、审判、鞭笞、甚至算计了。

因为这样的念头,所以想写一篇文,不太成熟地表达我对他们同时身为国家/人类这两种身份的理解。

大陆尽头,天涯海角,大概是每个拥有海岸线的国家的惆怅之处。

写这篇文的部分灵感是在葡萄牙旅行时到访天涯海角产生的。站在大西洋海岸边,联想到的是形单影只的英国。

在几百年前,从英国的港口城市启航,穿过海峡,还要熬过三个多月枯燥又艰辛的海上漂流,冒着暴风雨、疾病、外国船只的袭击、船上内斗和争夺食物的危机,才可能到达波士顿港。

资本的原始动力驱动英格兰的人们前往新大陆,那又是什么驱动着「亚瑟」前往那里,为新大陆的孩子命名,拉起子米和子加的手,在树荫下不自觉露出温柔的笑?

英国太纤细、太孤高、太寂寞,一个曾经辉煌的帝国,落魄后的那种倔强,总让人感到怜惜。他笨拙、不坦率,被爱而不自知。

这样的他,内心深处藏着那样一个愿望,只能靠魔法悄悄开启,又惨淡收场的愿望——无法直抒胸臆的爱情,以及,对温暖情感的渴望。

像「鲁珀特之泪」,能通过高温、极寒和锤炼,看似坚韧强大,却有着最薄弱、最致命的弱点,在玻璃的末端轻轻一敲,瞬间粉身碎骨。

伊万.布拉金斯基种下的那片向日葵,会不会在他所期待的原野中盛开?

本田菊说的竹林和明月,曾和谁人一起在东亚大地上观赏?

路德维希和费里西安诺是如何相爱的,在现实世界的德国和意大利也会拥抱彼此吗?

神气骄傲的普鲁士,在现实世界里不知所踪的他,是否还活在那场梦境里?

那个像乌托邦一样的小镇,真的只是英国的梦境吗。

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也许每个国家都曾经历过那场梦境,都曾幻想过前往那片平和无忧的乌托邦。

那么,在美国东海岸的尤德尔点——被称为世界尽头的地方摔下、受伤,最后站在英国身旁握住他的手的那位青年,是终于醒来的阿尔弗雷德,还是另有所思的美国?

怎么理解都可以。如果带着这些假设、或者切换成米视点重新看这篇文的话,应该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美国。」

「英国。」

「阿尔弗雷德。」

「亚瑟。」

在规则严谨的现实世界也好,在平和幸福宛如梦境的小镇,他们终究还是他们。

这两个灵魂相互吸引,终究会以不同的形式相爱,无论甜蜜或苦涩,无论那里是否有不可跨越的界线。

他们在心中向往着那方。他们有想要共同到达的那个地方。

「爱将我们带至那方,我们所属之地

远离我们所知的世界

在那方 有明净的风吹拂」

感谢愿意认真阅读这篇文的你。

感谢爱着他们的你。

K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