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614)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夜幕降临,人们早早吃过晚饭提着手电筒,又去抢位置了。

戏台上的灯也亮了,夜戏开始了。尽管有电灯,可是夜里的视线还是不如白天。因此夜戏一般都是文戏,以唱为主,剧团里的台柱子,都会在晚上出场。

初六七的晚上七八点,皎洁的月光洒在戏台上,和鲁迅先生的《社戏》中描写的“疑心是画中的仙境,飘渺的像一座仙山楼阁”,是那么的相似。

夜深了,大戏结束了,大家有说有笑地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欢笑声久久地回荡在乡村的上空。

尽管村里这么多年没唱过大戏,韩屯村的肉食厂和服装厂,还是和往年一样,在正月初六,就开班了。

本来村干部商量着,今年村里请了大戏,让大伙好好的轻松几天,过了十五再开班。

可是大伙不同意,肉食厂一天五万多的收入,人均150多元的收入,跟其他村一年的收入了,大伙都舍不得这个钱。

第477章 宝景的拜师宴

服装厂是年前就定好的开班日期,别的服装厂都在这天来领活。韩屯村的妇女除了上班,还得忙着招待家里的亲戚,今年这个年过得,比平时都忙。

韩玉峰过了年就出去学习了,援朝舅舅给他联系了临水郊区的温室蔬菜种植专业村,他一心的学习新技术,连戏也没心看了。

村里唱戏,韩屯村除了老人和孩子,还真没人有时间看戏。要不是晚上有夜戏,村里的戏,简直是给别村的人唱的。

本来韩屯村请了六天的戏,二爷自家拿钱请了一天,是宝景拜师的戏。

最后一天也是正月十二,吃过早饭,二爷准备了一桌供,在村里请的二十多个人做见证,给宝景举办了正式的拜师仪式。

在天爷的神位前上了供,宝景跪在吴卫华跟前,喊着:“师傅”,恭恭敬敬的磕了三个头。

二爷还准备了拜师宴,把全村人都请到了。他家的亲戚也都来了,来祝贺宝景拜师。

宝景的拜师宴,也是“三八”挂四个大件的席面,比照着韩道伟家候新客的酒席做的。二爷在提前一天杀的猪,特意多准备了十桌。

不光是给剧团送了四桌,还因为各家都住着听戏的亲戚,大人顾及着面子,当然不会跟着坐席。可孩子们不管这些,听到能坐席,都高兴的不得了。

二爷家的酒席摆在学校的教室里,餐厅给听戏不回去的人留着。那些中午没回家的群众,可是过了眼瘾,对二爷摆的席面赞不绝口。

宝景拜师以后,二爷和悠悠家,算是真正的扯上了关系。本来,跟着姥姥卫华该叫宝景表爷,可现在反过来宝景比卫华矮了一辈,宝景成了昊昊他们兄妹的大师兄。

二爷非常较真,不仅他自己喊卫华老弟,还让昊昊他们改了口,叫宝景师哥。

不过姥姥和妈妈,还是按照原来的辈分叫,听姥姥说:“这叫亲不压族。”

连续七天,听戏的是越来越多,一是这么多年,韩屯是附近村庄第一个唱大戏的。二是大卫的关系,大家看戏也看大卫。

金发碧眼的大卫,比戏更吸引乡亲们,特别是大卫还会说这里的方言,态度也好,还会拍电影,他举着录像机不止是录,还放给大伙看。

人们头一次看到自己的录像,都稀罕的不行。再来听戏,都在家打扮的干净利落,谁也不想让自己留下个邋遢的形象。

大卫是过瘾了,可把迪迪他们几个烦透了。外国鬼子听豫剧,和听天书不差啥。

村里的孩子绞尽脑汁,给他普及豫剧常识,关键是孩子们也不懂豫剧,得时刻请教村里的老人,有时自己弄明白了又不会翻译。

还是吴馨儿帮了孩子们的大忙,她成了孩子的老师,教会了孩子们好多的翻译技巧。

韩屯村的孩子,跟着大卫学了一口标准的伦敦音,多年来一直得意非凡。

他们每次说起来,都忍不住的笑,想起来当年帮大卫翻译豫剧的事情来。

大卫也颇有收获,他最喜欢的一句唱词就是:“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还真有几分豫剧的韵味。

后来,他和班主混熟了,竟然扮了个包公妆,来来回回就会那一句词:“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台上台下,戏里戏外,这一切凑合起来,正是一场乡味十实的盛事。

一场戏唱下来,曲终人散后总有一段段佳话,在房前屋后、村头街尾流传着。有的角色忘了词,有的角色掉了板,其实并无褒贬之意,只不过乐于其给生活增添的那抹色彩。

接下来就是正月十三了,这里的忌讳是正月十三不干活。“正月十三阎王祭,干啥啥不利。”

剧团这天是不开戏的,十五过后,他们还接了其他村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