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以农为本(农)(256)

作者: 黄姜 阅读记录

说得矫情一点,他想保留一丝良心,至少在她这里。说得势利了,那就是有诸多考量和权衡,他一直以来在她面前都是信任的、无畏的,这些都不必一再赘述。

虽然高产良种已经几乎推广开去,但总有些边角地方还是耕种的老品种,且推广开去的良种也基本已种了三四茬,需要重新施加神农之力才能保证巅峰产量。

能尽快地早上那么一茬,让农人尽早种上高产良种,姜秾是很想的。

这时候,葛蕤的学识渊博就起到作用了,“其实也有办法,虽偏远地方和川蜀,可能依旧还是要等秋天才能领到良种,不过北地离得近的地方,若不耽搁应该将将能赶上春播。”

“自古就有的,开春之后的立春这天或是寻一其他时日,帝后为给天下百姓做表率、以示重视,会亲自或鞭打春牛、或扶犁亲耕,或采桑喂蚕、或缫丝织布。

既然时间紧,要尽量赶在春播前将良种分发下去,何不就在这正月里的立春那天,提前赐福?”

“虽要多忙一次,不过也无妨。”夏简戟思索片刻,同意道。“便定在立春那天赐福良种,五七,要劳你尽快筹备妥当,届时我与王后将会亲至,出席朝臣的话,就只四品及以上官阶的罢,至于仪式……”

随后,夏简戟与葛蕤一起,又将立春这天的仪式流程都商榷妥当了。

姜秾的话,只需立春那天她的人到场,再‘赐福良种’就行,其他的自有人会筹备妥当。

姜秾如今身份大不同了,再像以前在温宁村时那样,在田间地头去指导村民耕种,或亲自下地像普通农人一样耕种,都不太可能了。

如今,也只有御花园那两三亩地,是她在亲手折腾。其实就这,也还有专门的太监宫女,来帮她做粗话打下手。

至于城外皇庄里的田地,都是姜秾出言吩咐,王五七这个农部尚书吩咐下去,由农部主事盯着皇庄下人去耕作,她只用隔上三五十日的,乘车去皇庄上转个一两圈。

像现在这样她发号施令,旁人去落实试验的情形,姜秾没有不习惯,事实上,这正是她前世习惯了的工作模式。

第102章

立春亲耕赐福大典, 于元宵节后过完了年的立春这天,在长安城外南郊的一处皇庄上举行。

开春扶犁亲耕、鞭打春牛等这类仪式, 举行与否全看至高者的意愿,要不要‘作秀’以示重视农桑,因此这类仪式向来断断续续的,没有定例可循。

因此葛蕤和礼部官员一起,翻阅相关史料古籍, 自拟了一套出来,交由夏简戟复核过。

立春亲耕赐福大典,每三年一次,成为定例。

若有必要或皇帝勤勉, 每年立春当然也可扶犁亲耕, 只是就不召集群臣、耗费国库,去操办大典了。

三年一次大典, 这点是姜秾提议的。因为粮种播过三茬之后,里面的神农之力就消减到能看出产量的下降了,三年一次大典,正好方便她按时加持神农之力。

粮种的培育和驯化, 在经过足够多茬的定向培育后,种子里的优良基因就会稳定下来,这是自然规律。因此,姜秾也不担心她不在之后,百姓就会没了高产良种。

因为真到那时,培育驯化的粮种早已稳定, 甚至就连不能自留种的杂交作物,她也觉得可以驯化成让农人能自留种的基因稳定的种子。到那时后人们三年举行一次大典,就有别于她现在的了,相反象征意义会大于实际作用。

典礼举行的场所,在长安城外南郊的一处皇庄上,离南郊祭天祭地的天坛和地坛不远,经钦天监(由风水先生组成)的官员看过风水、算过吉日后,就在皇庄上建了一个祭坛。

亲耕赐福大典的内容和目的,到底不同于祭天地日月的,亲耕的主要场地还是在农田里,只有开始前的一系列礼仪和赐福,是需要一块专门场地。于是,祭坛没有建得太麻烦,不然就与大炎推崇的勤俭风气不符了。

祭坛的修建,就是在选定的一处农田上,调兵两千过来,将农田土壤夯实了,在用石砖在中央搭起一座二十七尺见方的台子,这就是立春勤耕祈福典礼的祭坛——‘农坛’了。

泥土夯实后平整出的泥地广场,是百官班列的地方,而‘石台子’上,就是夏简戟和姜秾他们帝(王)后在典礼上的所在了。

农坛修建得有些寒酸,但大炎上下大多朝臣都是曾经穷困过的、或者家境一般的,因而在各种排场上,都讲究一个威仪大气,并不追求精致奢华。长安城外南郊的天坛和地坛,是前朝大昭升和帝建的,排场和石料都极尽讲究这就不说了,但除农坛外夏简戟决定日坛和月坛,也这般修建,当然百官班列的广场上铺地还是要用石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