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以农为本(农)(223)

作者: 黄姜 阅读记录

如此行军,一是为防行军不顺,先行大军粮草耗尽;

二也是将良种及时带入川蜀,若行军大顺、极快便攻占了川蜀之地,还可赶上今秋的秋播,让川蜀百姓少受些战乱之苦,尽快恢复耕种。”

以十万川蜀壮丁,去攻打川蜀。

要么是炎军中的川蜀壮丁,因不忍与乡亲刀兵相向而反水;要么是川地留守府兵,因不忍与外出儿郎父子/手足相残,而自内开了城门不战而降——就是不降、士气也会大受影响。

夏简戟的打算,就是将后面那种可能,想法变为必然,以最少的伤亡攻下川蜀。

因此葛蕤所说第一种可能——行军不顺,夏简戟和在座众人都不希望出现,都筹谋着第二种可能——行军大顺,指导川蜀之地的百姓秋播,并已经为此做足了准备。

堂中众人商量着的各项军政事务,姜秾不太擅长,只是在一旁听着。

等到这会儿他们说到川蜀之地的秋播时,她才耳朵一动、眼睛一亮,听得更认真了。

在场深知姜秾性情的一些人,心中一笑,然后暗自又惆怅又欣喜地感慨:

分别只是短短近半年时间,但在外征战的他们却已经历了不少,早已不是当初还在温宁村里时,虽有小心思却也还算单纯的模样了……

幸好,她还是那样纯粹,依旧只为种田和庄稼而动容,并未因身份上的转变而变得有一丝的爱慕虚荣或骄矜自大,她依旧还是她。

也不知是不是看姜秾安静旁听,显得无聊了,葛蕤在接下来的话里就带上了她:

“不管是军粮,抑或是良种,都与太白县今夏粮食的收成息息相关。夫人,不知今夏太白县中的庄稼,收成如何?”

姜秾心中疑惑,葛师不是与她一道出来的吗,他也种了这么些年的庄稼,怎么会估算不出田里粮食的大概收成?虽然疑惑

,可既然问到了,她也不至于当场撅回去,认真回道:

“太白县内多山,能够耕种的田亩有近两万亩,以我们出太白县时小麦长势情况估算,除去留作秋播的粮种外,若能将剩余出产的粮食都交换来、或者购买来,理论上能有百万多斤的小麦良种。”

葛蕤也是知道这些的,又说:“若是将赋役法稍改,把应交的赋役银换成等值的粮食上交,这百万多斤的小麦良种便能尽数在手了……”

“此举不可,就如葛师您以前所说,‘条编法’是很好的赋役法,只是大昭朝廷施行不力。因此我们现在也不宜更改——即使是以后还会改回来,一旦这样做,会让百姓适应不及,政策好坏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一个‘稳’字。”夏简戟否定道。

夏简戟的插话在场文士谋士都认同,并没就此展开讨论,而是点头应是后,由继续讨论如何把良种全都收归起来。

葛蕤:“若是能有百万多斤良种,就足够把凤翔县内的上等良田全都种上了,还能给川蜀挪去二三十十万斤。

然而太白县县衙的官田,以及从逃逸或犯事地主处收缴来的暂时归属于炎军的田地,这二者田地里产出的粮食除留种外,全部收归过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普通百姓家出产的粮食,却不能全都强征来,否则如此作为,真是比昏庸的大昭朝廷还远远不如!

但用寻常粮食去换,恐怕袁家也不能弄来足够的粮食,拿去与百姓交换啊……”

全国大旱是去年秋播前结束的,在旱了两年后,普通百姓大多不能及时弄到粮种进行秋播,但大地主却不会如此,就算陈粮做种会影响收成,等今年夏收时,也大概还是能有往年一半或三四成的收成。

因此,袁家是能够弄来百万多斤粮食,去与百姓交换的,但是炎军暂时却没那么多钱财去支付购买。

事实上,眼前支付购买这批粮食去换良种的钱,还是有的。但炎军十多万,要养活这么多人,所需军粮不会少,难道以后筹措军粮也直接出银钱去购买?那是不可能的,承担不起。

“由炎军向百姓借贷罢。”事情涉及种田,姜秾难得脑子里灵光一闪,想到了她所在历史中有‘国债’一说,便出主意道。

“给百姓开具借条,向百姓们借粮食。借条上写清某年某月借粮多少,承诺以后还粮多少,或者用免除多少年的赋役相抵,最后再以炎军首领私印盖戳——这能让百姓们放下心借粮。等到两三年后炎军的囤粮富足了,便归还给百姓,或者兑现免除相应年限赋役的承诺。”

“此法大好!大好!”抚掌大赞者是诸葛评。

有先前的传言打底,又有刚才更换椅子的言行加持,最后再有这‘借贷法’,诸葛评是从心底里认同了姜氏这首领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