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以农为本(农)(166)

作者: 黄姜 阅读记录

圆滑奸诈的夏五斤都这么说了,那果然还是不用管罢。

她也不是散播科学唯物主义知识的使者,责任心不必那样广大,没必要见着有人稍微神神叨叨一点,就要上去纠正她的世界观、科普知识,当世界向前发展着,到时人类自然而然就会知道的,没有必要在这时候去纠结这些无伤大雅的神道。

就如夏五斤所说,这事于她反正也没有什么妨碍,反而还捡了便宜。

......

重新将时间拉回,升和十七年秋分前。

温宁村的村民暂时不种‘高产三代’小麦了,换了姜家在上一茬种出来的‘耐旱二代’麦种,

以应对如今尚且看不见尽头的旱灾。

就在温宁村的村民,将‘耐旱二代’麦种浸泡过之后,仔细播种下去了,并担水浇洒以使其发芽,静等出苗的时候。长安府及其以西的西北之地府县衙门的差役们,如饿虎扑食般扑往县乡,强征壮丁!

第68章

再有四五个月, 大昭这一场全国之内的大旱, 就要满两年了。

南北各地起义四起, 虽成了气候的还只有江东宛陵府,以及齐鲁之交邺城府这两处。可已经镇压下了的,正在起义的,以及即将起义的,许许多多小股起义,开年进入了升和十七年后,住在西京的升和皇帝没隔上个十天半月, 就会收到一封奏秉某某地发生小股叛乱的奏折。

刚开始时, 升和皇帝收到奏秉叛乱的奏折,还会心焦一阵, 可到后来甚至都已经习惯了, 再收到同类奏折,也只是吩咐相应府县的都司和驻军去围剿和镇压。

正是因为本就病入膏肓的大昭, 又遇上这场为时近两年的全国大旱,使得大大小小的起义遍地开花,才让大昭朝廷左支右绌顾及不过来。

于是,朝廷就决定先灭了最具威胁的北边邺城府的‘言军’, 再顺势南下剿灭江东宛陵府的‘谷米军’,但军队抽掉不出来——各地府军还有镇压各地的叛乱,于是就决定从长安以西之地和西南之地征丁充军。

朝廷要征抓壮丁以补充军力,去围剿和镇压南北的起义军这件事,夏五斤没有听见一点风声吗?当然不, 他早已是知晓的。

这次征丁充军的事情,与去年夏至征选民女那事一样,有门路的人早就知晓了,真正眼瞎耳聋的只有普通百姓。得益于袁屋杂货那边给夏五斤透了丝风声,才让他没有也一样被遮蔽得眼瞎耳聋。

因为起义四起、难民流窜,影响到了运输通道,温宁村与袁屋杂货或者说与袁家之间的干香菇生意,遭受了不小的影响,虽还是在收购干香菇,却也已经让夏五斤代为转达,袁屋杂货以后怕是会减低收购量。

不过,姜夏两家卖与严家进攻皇室的鲜蘑,是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的,外面再如何血雨腥风,赤地千里又饿殍遍野,皇帝权贵那类人总归是不会被委屈的,吃喝如旧。

袁管事:“……大约秋分前后,朝廷就要开始扩充军力,以备明年春围剿起义军。你们要作何打算?如我们当初所说的,袁家在获得进贡荣幸之时,就备了名,言明雇了采菇人在秦岭山中采菇。你们是否需要这‘皇室采菇人’的名头,避上一避?”

避上一避?普天乱世之中,哪有能一直安然躲避的地方?避也不过是能避过一时罢了,只是早或迟的差别而已,就算避过这次征丁充军,若世道全然大乱、等到大昭‘皇室采菇人’的名头没用了,他们照样会被卷入战乱之中去。

况且,他心中有蠢蠢欲动的野望,有遇雨化龙的躁动......

夏五斤没有给出确切答复,“虽暂时尚且不知那‘采菇人’的名头是否要搬出来,又是否能庇佑我们到最后,却也还是要劳烦袁管事帮忙周旋一二。”

他还未下定决心,先留个退路在这里也安心些。

袁管事想到先前县城里有传言,在全大昭绝多数农田颗粒无收的情形下,县郊的那座小山包上,夏收时竟然还漫山遍野的金黄——不是草木枯死后的田地里那种黄,而是寓意丰收的金黄,小山包上不但没有绝收,反而还比以前好年景时的收成,还要好上两三分。

据说,亩收能有四百多斤麦子,也不知是真是假......

如果那是谣言,也不妨碍他卖夏五斤这一个好,如果那是真的,那他就更要卖这个好了。

......

夏五斤摩.挲着手中长弓的弓身,俨然一副神飞天外的样子......

现在夏五斤手里的这张长弓,是夏收之后得了一段空闲的时候,姜秾想到他如今人长大了,力气也大了,最初给他做的那张长弓就显得轻了。于是就重新给他做了如今这张两石头长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