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以农为本(农)(144)

作者: 黄姜 阅读记录

一大一少,两人相视一笑,都知晓对方已经看清了各自的打算。

周翠娘:“???”

姜秾:“……”

正在此时,夏五斤看向表面一脸高冷,实则一脸懵然的姜秾,心下愉悦一笑。

“姜婶,秾妹,这样决定是最好的,若相信我的话,回去的路上我们再细说。”

周翠娘和姜秾两人,只是没明白两人在打什么哑谜,上贡皇室这事他们无力施为,两人还是懂了的。

姜秾:“嗯,相信你。”

周翠娘:“听五斤你的,安安分分的过日子就最好了。”

如今这日子就很好了!外面的世道越来越不好过,他们安安分分的种粮食存粮食,才是最好,别去折腾一些幺蛾子。

如此一来,就成了袁家上贡皇室珍品山珍——菇房栽培的平菇和香菇,而姜家和夏家回去后,就增建两间菇房提高供给量,还依旧卖他们的新鲜平菇和香菇,以及段木栽培的干香菇。

袁家之所以能经营百年,成为大昭首富之家,与他们经商讲究诚信与厚道密不可分。

“既是上贡皇室的珍品山珍,那原先的价钱就低了。”袁管事主动提价道。

“香菇和平菇的价钱,都按一百文钱一斤的价钱,你们看如何?”

在此之前,平菇是五十四文钱一斤,香菇是六十文钱一斤。以后都按照一百文钱一斤的价格收的话,就涨价接近一倍了!

周翠娘眼睛‘噌’的一亮,立即就想抢着答应下来,但想到这事是交给夏五斤在谈,况且这事里好像还有些她不懂的缘由在,于是话到嘴边,又忍回去了。

虽夏五斤随同逃荒到此后,就再没出过太白县,按说见识有限。但他在县衙里也有几个玩得好的衙役皂吏朋友,又时常与到县城来收山珍野货的商人攀谈,官府和民间的事情,他都听过几耳朵,还是有些见识的。

皇宫里用与等重黄金一样贵重的‘金砖’(泥砖)铺地,御膳里一道水煮白菜要杀几十只母鸡熬清汤去配,一家富贵人家的泔水能养活一村人……等等,他听说的可不少。

这新鲜平菇和香菇,果真上贡皇室的话,别说一百文钱一斤,就是一两银子或者十两银子一斤都不稀奇!不过,夏五斤他也识时务,不是他的且他又得不到的,他是不会去强求的。

夏五斤:“袁管事厚道,一百文钱的整数,是个吉利数,愿能助袁管事得偿所愿。”

“也祝夏公子得偿所愿。”这话袁管事似就随口一说,接着顿了顿,才带些提醒的意味说:

“姜小姐长得标致水灵,自成一身气度,该要继续养在深闺之中的。最近就别再进城了,尤其是夏至之后,外面太阳毒辣得很。”

周翠娘和姜秾本人,尚且还没想透袁管事话中的意思,夏五斤立即就明白了!

皇帝迁到长安来时,‘北京’皇宫那边定然是留下了宫女的,如今怕是要在民间征选美貌民女,入宫服侍。而几天之后的夏至,恐怕就是下达皇令的

日子……

夏五斤浑身一冷,恨不得立即就赶回村去,非常后悔带秾妹进县城来玩这一趟了!

还好,如今还没到夏至,刚才来时也没碰见多少人,回去时再注意不要往人多的地方走,应该是会没事的。

这次,夏五斤是真心实意地向袁管事道谢:“多谢袁管事提点,小子感激不尽!”

投桃报李罢了,而且他向来信奉‘广撒网’,如此方能‘多敛鱼,择优而从之’。

“随口一句闲话罢了,用茶。”袁管事端起桌上的茶抿了一口,又提点了一件事,“南方的大多地界,自开春后就未曾下过哪怕一场小雨,不知家中粮食可还够吃?”

两人打其他方面的哑谜,姜秾可能一时听不懂,但有关农业和粮食方面的,她立即就听懂了。

看来南方正在遭遇干旱,而今年温宁村的降水自春夏交际之后,就有明显减少趋势,如今更是快一个月都是炙阳天了。

难保北方不会也跟着干旱……

不过温宁村村民家里,或多或少都存了八百一千斤、或两三千的麦子,今年秋播要种下的‘高产三代’杂交小麦,除了高产性能突出外,比以前的麦种也要耐旱许多,小旱的话应该不会有问题。

周翠娘也听懂了,倒没说真话,只是含糊道:“多谢袁管事提醒,家中粮食虽暂时是够吃的,不过到时去买点粮食存着也不错。”

他们往袁屋杂货卖了这么久的鲜蘑和干蘑,以一般平民的开销来算,家中应该是有些存银的,确实能够买些粮食存着。“无事,随口感叹一句罢了。天灾人祸,桩桩都不留情啊……”

该说的事情都已经说完,各自都有事情要忙,之后也没闲聊多久,三人结了今天的鲜蘑的银钱后,也就告辞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