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谋生在古代(39)

作者: 妙利 阅读记录

县试在来年二月,由县令决定是考五场还是四场。一般四场的考试中,第一场叫正场、第二场称初复、第三场为再复,第四场称面复,每场一个白天,隔一天一场。不过考生只要将正场考中了,便不必参加初复和再复,只需等待五日后的第四场面试即可。那些正场考不中的,就只好老老实实再参加初复,若是再不中,还能考‘再复’,要是还不中就只有等下次县试了。

学文学书虽然聪明,但到底年纪小,正经进学才一年,虽然经史子集律法赋税无论什么书都背的很快,但尚未系统的学完,更遑论理解透彻并写出策论来还。不过陈麒有把握在下下次科试——也就是六年后建兴十八年的乡试——让他们下场,以他们的水平甚至可能直接通过正场。

陈麒忙着县试的事情,放了其他弟子的假,学文学书带着陈麒借给他们的书,又落回了温止手里。温止毫不客气的给他们增加难度,每天上午依旧是背书,下午一半的时间练习字帖,一半的时间用字帖的字体默写书籍的原文和注释,心中还要同时回忆每一句的意思。两兄弟每天被折磨的苦不堪言又不敢反抗,简直凄惨的不能再凄惨,连过年都恹恹的,心里还惦记着该怎么写字。

第16章 案首

翻过年来,天气渐暖,觉得弟弟们已经有了些火候的温止难得大方的拿出了笔墨纸砚,又解开两人手上的沙袋,让他们默写经书。

和悬腕练字相比,在书案上默写简直就是享受。早已对经文经义滚瓜烂熟的他们下笔如飞,一张张白纸上很快写满了整洁飞扬的小楷。

这次默写持续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完成,温止将他们写好的手抄本细心装订成册,放在书柜上作为后面三个弟弟的教材。

陈麒的私学早已重新开课。和县里的学子相比,陈俭陈修这样来自农村的考生水平还是差了不少,两人双双折戟,虽然在意料之中,陈麒还是郁闷的很,对弟子们也更加严格,并且将更多的期望都倾注在学文学书身上,为此温鹏很是破费——需要买的书太多,温鹏自然要大笔大笔的掏银子。还有许多甚至是陈麒豁出老脸借来的,学书学文心中感动,只能越发努力。

背多少本书就默写多少本书,而且一定是沾着清水在木板上默写了无数遍,已经十分熟练了才可以动用纸墨,一旦开始写就不允许错字漏字,这是温止给两人定下的规矩,而尚未进学的学礼学勤同样是沾水在桌上写,偶尔才能得到造纸作坊里废弃的纸张和稀释过的墨水。

温止对此的解释是,家里现在虽然有些闲钱,但天灾人祸下朝不保夕也不过一瞬的事情,弟弟们始终要记得自己的出身,记得曾经困窘的生活,明白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必须万分珍惜。何况好钢用在刀刃上,家里的钱财想要供起五个读书人仍旧勉强,大家能省则省。

对此陈麒也是十分理解。有温止在后面督促,两个孩子的字早就不下于陈俭陈修,而且一直都在进步,因此平时虽然布置大字的功课,却并不要求学书学文上交,默许他们用清水写,只要每旬的小考上能写好即可。

随着温鹏的大手笔支出和陈麒不遗余力的支持——他们甚至借到了县衙里的许多律书——温家的藏书越来越多,陈麒却不知温止是如何苛求弟弟们的,只在赞叹两人进步之余,对他们要求更高。

温止并不亏待他们,空间里的好东西偷偷给他们用了不少,还加上了练体术和实用拳法,保证他们体质强健承受得住。红袖和温李氏看着他们如此辛苦,更是好肉好菜的让他们吃个够,生怕他们被繁重的学业压垮。

这一年的秋天是个大丰收,温家十倾地都分给了佃户耕种,轻轻松松的获利两百两银子,十年前惶恐不安来到这里的事情遥远的仿佛虚幻。学礼学勤也有了四五岁,送去陈麒的学堂和哥哥们作伴,温止的日子一下子轻松起来。

到年底,温家四个孩子各送了一套手抄书作为年礼献给陈麒。陈麒向来不注重钱财,收到这样的薄礼也不觉得敷衍,拿到书册时甚至想,温家人总算大方了一回,舍得拿出上好的竹纸和墨锭来。

翻开之后,他立刻便被上面的字体惊艳了——遒劲有力又轻盈灵动,虽然还是王县令字帖的架子,却有了独属他们自己的风骨:若说王县令的字重在沉稳,学书的字却更加飘逸,学文则显现出一种平和安宁。学礼学勤年纪尚小,笔迹依然稚嫩,也能看出几分不凡来。再看内容无一错漏,释义写的简明全面,陈麒心中十分欢喜,竟是直接找到温鹏家里来,当着他的面好好夸赞了四个孩子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