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之莫欺少年穷(27)

作者: 清梦颐和 阅读记录

阮绵绵有时会害怕,这个世界太真实。她怕呆久了,自己有一天会舍不得离开。

这个念头只存在了一段时间,就被阮绵绵选择性封存了。因为再想下去,她可能会对任务产生排斥心理。而这,也只是第一个任务而已。

当你对未来充满困惑时,不妨先做好眼下的事。

阮绵绵不记得从哪儿听过这句话了。不过,她现在确实也是照着这么做的。

为了不在下一年被清出书院,阮绵绵在“丙四”学堂十分努力。

而升入“乙一”学堂的王玄策也很忙。往往极具天赋的人,勤奋度也很高,他们目光长远,并不满足于一时的优越。而是着眼于更大的格局,努力达成能力范围内的最高成就。

这是阮绵绵在王玄策身上看到的。她不禁想,有些人注定不平凡。哪怕暂时屈居微末,也终有一日会成为人上人。

时间就这么一天天过去。在王玄策不遗余力地辅导下,阮绵绵奋发图强,在第二年的升学考中,以倒数第四的成绩留在了“丁六”学堂。

这一年,她身边的同窗只余下十二三人。近三分之二的人离开了渠源书院。而小豆丁们也来了一批又一批,他们还不明白,其实分别并不遥远,当你意识到的时候,它就已经来到了跟前。

眼下阮绵绵已经十五了,按照古人的说法,正是及笄之年。少女面如桃李,肤若凝脂,眸含秋水;眉不描而黛,唇不点而红。阮绵绵自己照镜子的时候,有时也会不由感叹:真是女大十八变呐,没想到以前那副皮包骨头的小身板能长成如今这样。

每每此时,系统君就会傲娇地仰起鼻孔:“哼,也不看看是谁找的。”

只要阮绵绵顺着话一顿猛夸,系统君就能乐上一整天了。

时值九月,正是初秋。没几日,王玄策就要去参加州考了。

本朝入仕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蒙父荫,京中达官贵族子弟多数走的是这条路;二是参加三年一度的科举,寒门学子想要出人头地,不免要经此选拔。

先由各城池组织初试,优秀者进入州试。各州再选出二十人,送往京城,参加最后一场测试。

大梁共有五十二座城池,每四个算作一州,合计下来是十三州。

渠源书院所在的绥远城隶属丰州。王玄策已经通过了初试,紧接着就要参加州试。而这次的州试地点正轮到绥远城。

论起初试也有一番波折。大梁的户籍管理平时虽较为宽松,但对于参与科举的学子们却审查得非常严格。

王玄策这个身份用不得,苏策这个名字也是假的。要想通过审查不是易事。

不过幸亏斐元老先生惜才,知晓王玄策家逢巨变,父母双亲俱亡,故土也经久未归,在户籍一事上怕有难处。于是托人将王玄策以远房侄孙的身份,落户到了他老家。这才解决了这项难题。

作为绥远城最富盛名的书香之所,渠源书院自然而然成为了州试的举行地点。

这一考就是三天,这三天阮绵绵都尽量少说废话,生怕打搅了王玄策温习功课。不过软绵绵心里,其实是对王玄策很有信心的。天资聪颖,又克制勤勉,这样的人想不成功都难。

五日后正是州试放榜时。阮绵绵起了个大早挤去看榜。笔力遒劲,红纸黑字,字字清晰:

“绥远 渠源书院 严濯庸

汝阴 襄山书院 刘堰西

安阳 近北书院 郭承勉

临阳 恭申书院 祝沂南

……”

阮绵绵不可置信地将榜单看了一遍又一遍。怎么也找不到“苏策”两个字。

“不可能,这不可能。”阮绵绵止不住喃喃自语。渠源书院上榜的就已经有六人。而王玄策向来是出类拔萃,领先众人,怎么可能平日里不如他的都榜上有名。而他的名字却不在其中。

“会不会是写错了。”阮绵绵一不留神,脱口而出。

“瞧你这话说的,”旁边有看榜的人耳朵怪尖,顺口接道:“可没听说过榜单出错。都是照着名字,审查了一遍又一遍的。”

“小兄弟,是你还是你家里人考呀,”又有人接了一句,“再准备三年就是,落榜的人多着呢。”肩膀被人安慰地拍了拍。

阮绵绵顾不得回话,眼盯着榜单,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又看了好几遍,生怕是自己刚才眼花了。

不过——

结果还是一样,没有“苏策”二字。阮绵绵丧气地走了回去。本想着早点看到名次,能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王玄策。却没想到,惊喜变成了惊讶。

任凭阮绵绵绞尽脑汁,也未曾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连自己都难以接受,更别提王玄策本人。难道真得再等三年后的科举?阮绵绵不由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