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六零开网店(124)

作者: 竹叶西风 阅读记录

李明言先给等着的其他人换,现在她家有2000斤,前些日子换出去了一些。

两斤大米换一斤油莎果,或者半斤斤油,半斤油饼。

油就不说了,是个稀罕物,油饼里也富含糖分和蛋白质,吃起来非常美味。

小妹把那个当饼干吃的,说很香甜。

李明言尝了尝,比真正的饼干差得远。姥爷说,以前油饼子上地可肥,喂猪猪也发膘。

然后看着小明礼望着他的纯真的眼神,姥爷讪讪的说不下去。

堂屋里小两口进行的如何,李明言并不知道。只知道她进堂屋的时候,秋分脸蛋儿通红,叫了声大嫂。

她要换三斤油,三斤饼渣。

大家都不乐意换果子,除非做种,因为不划算,换了种子也是那个价钱,想吃油还得另加鸡蛋在李明言家榨油。

各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因为是弟妹,李明言给她多搭三斤饼渣,这是她榨油出来以后,闲的无聊,加了糖又过了一遍机器。

出来以后是真的跟饼干差不多的味道了。

陈梅对李明言再满意没有了,李明言说是大嫂,也跟大姑子差不离,会做人跟妯娌处得来,是她这个长辈喜闻乐见的。

秋分还送来稻田里抓的泥鳅,黄鳝,还活蹦乱跳新鲜着呢。

正好晚上加餐,烧泥鳅,还有焖米饭。

食堂毕竟是食堂,大家吃的都不怎么样,自己家也不好太特别,晚上食堂的饭菜是稀汤寡水窝窝头。

想着夜里反正不用上工,吃的差一点。李明言就做夜宵给家里补补身体。

吃完晚饭,趁着夜色,将今天换来的粮食藏进地窖里。

陈梅看着大儿子大儿媳搬着粮食进地窖,然后出来,连个油灯都不敢打,出来以后更是说:“千万别被人家看见了,看见可不好说。”

虽然队长没有叫把粮食全部交上去,开会的时候却对藏粮食是默认的态度:“人家大食堂都搞的轰轰烈烈,咱们大队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暂时没有办起来,早一点晚一点,大家要做好准备。”

李明言觉得这准备已经是万全之策,她骗父母粮食藏在地窖的夹层里,父母信以为真。

即便被外人知道藏匿的地点,便是把地窖掘地三尺也是找不到的。

而别人找不到,在父母看来,只能是她藏的好。

李明言拍拍手,将地窖的盖子盖好,“娘,你放心吧,谁家还没有地窖咋滴。”

第56章

新打下来的玉米,需要运到麦场上晾晒。晒过之后还要用锥子,或者木板上钉一个钉,把玉米粒儿给弄下来。

玉米秆子也需要垛起来,虽然李家庄依山,玉米杆也是重要的生活燃料。

照老规矩,给车把式十个工分,装车卸货的也十个工分,捆扎的妇女也六个工分。

就兴兴头头的开干了,照理说妇女也是干活,且捆扎玉米杆是需要全身劳作,弯腰费力,一天下来胳膊还有腰背简直不是自己的。

可是给妇女的工分就是比男人少的多。就因为女人下不了大力气,再加上女人的粮食定量比男人少,这些无疑都加重了农村重男轻女的习气。

扯远了,话说李明言在地里累死累活,三伏天里,真想用空间一下子给运走的时候,地头那个技术指导又来了。

他这次虎着脸,背着手,清瘦的脸上还想作出威仪的神态,大着嗓子:“真是胡闹!”

“秸秆还田知不知道!肥料缺乏的现在,是保障亩产的重要因素,必须做到位,别在这儿干白工吃力不讨好了,回家歇着去,给冬小麦留点肥料吧。”

秸秆还田的确是非常好的举措,前提是秸秆能真的放到地里不妨碍下一季播种,一人多高的玉米秆直咧咧的放在地里,怎么犁地,怎么耕种?

秸秆需要多久才能沤成地里所需要的肥料呢?在埋到地底的情况下需要两年,在扔到臭水沟,给它发酵所需的充足条件的话,需要一年。

九十年代一直提倡不要焚烧秸秆,让秸秆还田,甚至逮住一个罚款千元,拘留五日,可田间地头照样有浓烟升起。

秸秆真是堆哪儿哪儿不喜欢,放哪儿哪碍事,彼时农村已经有了更好的燃料,开车去深山捡一些柴火,也够烧一年的。

还田因为有了化肥,养分足够,不稀罕秸秆那点儿养料。秸秆禁烧屡禁不止,后来大型收割机增加粉碎功能,秸秆问题顺利解决。

所以嘛,秸秆还田这种事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

至少目前秸秆还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有了它们,就可以少去山上背些柴火。省点力气少费些粮食。

现在你说秸秆还田?

不行!

队长当即就说了:“你这小年轻技术懂得多,却不知道咋种地。这秸秆在地里,俺没法犁地啊,没法种下一季庄稼,还是得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