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秦皇(258)+番外

严江无法反驳,还真是如此,秦王那是在灭一国的途中,已经就做好灭下一国的准备,否则诸国跟本不会这般接二连三地被灭,要知道,从征兵要粮草,根本不是几个月就能做好的事情。

后世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战国时动不动就几十万大军,而统一之后,十万大军防御北方就够呛,从而怀疑战国时的兵力都是做假,这其实是个误会。

战国之时,出兵不过几百里,农民们放下锄头,拿上武器,就是一个士兵,放下武器回去,就是农夫,都不怎么耽搁耕种,而走得越远,粮草在运输中的耗费就越大,而战国打到对家的都是农田,可以就地征粮,维持兵员。而到后来打匈奴百越,就是拖垮帝国的耗费了。

关中产粮虽多,但送到楚燕等国时,耗费就能达到十比一,十车只有一车能到,因为牲口运力是有极限的。

所以秦王先灭赵,再以赵地之粮灭燕,又以燕赵之粮灭魏,如今,他要以魏韩之粮灭楚。

“真是环环相扣,”严江叹息道,“只是,如此行事,未免太急了些。”

“不算急,”秦王微微一笑,“如爱卿所言,统一天下之后,方是大为之世。”

统一六国,使天下尽为秦人——他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严江还能说什么呢,能点头,但又忍不住道:“灭楚之兵,秦可有之?”

楚国比魏赵韩燕加起来还大,长江南几乎都是楚国,哪来那么多兵员?

秦王悠然道:“李信有言,二十万秦军灭楚,足矣。”

二十万人虽多,但从四国之中挤一挤,还是有的。

严江神情一变,立刻阻止道:“不可,李信带不了兵,还是换王翦将军吧。”

“王将军老矣,”提起这事,秦王微不悦,“其言灭楚非六十万不可矣。”

六十万倾国之兵,几乎是他的全部家当了,要是出点问题,以他的帝王气度,也要心中揣揣。

严江明白秦王顾虑,长平之战秦赵各出兵四十万,打成一场消耗战,两个国家都惨得要命,但王翦是不输白起的名将,他是真拿得下来楚国……所以他淡淡道:“李信将军有疾,不可带兵。”

“还有此事,未听闻也”秦王还真不知。

“大约,莫须有吧。”严江不确定地道。

但他想着李信那小子把二十万秦军送掉的事情,很确定地思考着打断他哪条腿比较好……

第126章 变故

战国二百余年, 从当年的百余诸侯国一直到后来的几个国家,在秦王未曾继位之前, 秦军虽强,但也不是战无不胜, 当时的有志之士都觉得这种七国攻伐的局面至少还要维持百年。

但如此强大的六国却被秦始皇用十年的时间一一平推,这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有名的黑天鹅事件, 因为秦王陛下完全满足了黑天鹅的三个要点:第一是意外性;第二是产生超重大影响;第三是虽然它具有意外性,但我们总会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解释和可预测的。

而秦王把一统六国征百越灭匈奴等等大事都浓缩成他精华的一生,各国有志之士都被他开动的车轮碾压而过,对六国而言这不是正义,只是历史。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汉武帝、成吉思汗等等身上, 他们就是能在短得让人回不过神来的时间里完全颠覆常人认知, 做到的别的王朝整代都做不出的丰功伟绩, 把周围凡人们三观肉体都猛然打倒在地并血流满面, 然后凡人们只能在他的威能下瑟瑟发抖或者喊着666,弱小可怜无助地看着他们把整个世界都颠覆下来。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 没有人能阻挡, 所有的反对势力都会自动成为他们的养料, 只要他们还喘着一口气, 就永远是世界的主角。

连灭四国,给了秦王超大量的信心, 足够让他对自己的判断达到极高的肯定, 在他看来, 二十万灭楚,足够了。

一是当年有整个江水流域的楚国已经被打得只剩下半国之地;二是楚国在对魏、对秦的数次征战中,并没有显出什么出其的将才;三是楚王悍继位不久,又有昌平引发楚国内乱,两相夹击,楚国根本来不及反应。

相反,若是等楚国内部局势稳定,那麻烦会大上很多。

所以秦王政并不想在这事上节外生枝。

更重要的是,王翦要六十万大军,秦王不想给。

严江就这一点和秦王沟通了半个晚上,细细地分析了王翦将军的靠谱和李信的犯二,用事实做依据,讲这事得听老王的。

秦王不为所动,只说将军老了,可以用他儿子小王,但是灭楚还是不用老王的好。

严江说了半天,终于看出原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