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那极为富有的表哥[民国](161)

“到时候要是赚了,少不得算方大人您的分红呢。”

方大人的眼珠子又开始赚了一圈,这买卖划算得很呢,火车不是他的,轨道也不是他的钱,这是无本的买卖,当然点头了。

于是,从北平城到上海一路上的运输问题,解决了。

小德胜的人不仅仅是能走,且以后来日方长呢。

冯二爷是贴钱干的事儿,他不求什么,送着人走了,站在院子里面练枪法。

只有这时候,你看得出来,他是个学习武艺的人,五虎断魂枪九九八十一枪,枪枪致命。

“二爷,您干嘛又给那许钱。”

刘小锅耷拉着脸,看这事儿很不爽了,多少年了,先前的时候钱少,给粮食给布匹,后来生意做的好了,给的钱就更多了,都能买下来北平的古玩一条街了。

他不是心疼钱,只是没有这个用法儿的,所以见一次,他是要说一次的,来回的嘟囔很久。

冯二爷拿着帕子擦手,斜着眼睛看了一眼,“所以,你上前线杀敌去?”

刘小锅撇脸,“拿了钱,我看也不一定能成事儿呢,多少军阀部队,见天的要军饷,可是您看打赢了没有?”

“人家正儿八经的部队都吃亏,更何况这群人,武器都没有,靠着大家伙儿,我还就没见过这么打仗的,这要是能赢了啊,我刘小锅就是刘罗锅了。”

话没说完,冯二爷一扔帕子盖到他脸上,“你不懂,睡觉去。”

这打游击的反动派,他瞧着虽然不是正规军,但是这个心眼儿跟行事作风,自有一套规矩,看似没规矩,实则有规矩的很。

要救国,扔钱给谁不是扔,多了去的部队到处筹钱呢,可是他没看好。

第94章

没几日,到了阳历年,现在大家都讲究一个新,提倡不过旧历年了,过阳历年,学校里面都放假了。

到了年关底下了,总要热闹一两个月了,各大梨园的角儿都很是积极的参加义演,义演来的钱都用来给贫苦人家发米买棉花的。

而且是义务戏,老少皆宜,来的人什么都有,虽说是一分钱不拿,但是没有人不当回事儿的,都是极为尽心尽力的唱,不偷一点儿的懒,而且好多角儿是等着的,等着在台上一鸣惊人,因此丝毫不敢马虎。

正是由于听众广泛,人山人海的,更要拿出来十二分的精神来,不敢懈怠。

那祯禧恰好有假期,老爷子别的爱好没有,也不出门了,只是爱听戏,尤其是年底的义务戏,他是必定要到场的,是个没有钱的票友。

年轻的时候还想着下海去,去当个有钱的票友,可是到底是年纪大了。

到了天儿还是黑着的时候,那祯禧穿戴好了,脖子上系着一条红围巾,四太太趁着空儿做的,穿着一身粉色的棉袍,下面配着鹿皮绒的靴子,极为俏丽。

上海那地儿暖和,因此邮寄过来的衣服,是不够保暖的,还是北地里的衣服保暖。

“带着伞,要是下雪了,就雇车回来,别省钱。”

四太太隔着窗户喊,她在那里煮肉饺子,想着给吃两口走。

那祯禧笑嘻嘻的,“奶奶跟我一起去才好,不然一年到头出不了几次门。”

“我们雇佣的是小驴车,您就是不去,也是这么些钱,一点儿也不省钱。”

四太太笑了笑,端着碗出来,“我不去爱那个热闹,你们自己去,吵的人头疼。”

那祯禧端着碗,香的很,白菜肉馅儿的,冬天吃不腻的,要转身,瞧着三姨娘在里面坐着,火光一闪一闪的照在脸上,头发也带着白丝儿了。

她是特意早起来帮着捏饺子的,怕四太太忙不过来,冬日里不忙,刘妈回老家去了,她丈夫来接回去,要住一段日子了。

不由得问了一句,“姨娘跟我们一起去吧,平日里见您爱哼曲儿。”

三姨娘没想到问自己,她连忙站起来,说实话,城里这么多年,没有出去逛过。

当人家妾的,又是后宅的,没有那个自由,她也不想着出去,家里有吃有喝的就满足了。

义务戏想着是很精彩,跟以前乡下的戏不一样,可是要她去,她又怕自己出去什么也不知道,让人笑话了,又是跟着老爷子跟那祯禧出去的,怕不自在。

那祯禧多明白,“姨娘不用拘束,到时候我们到了地头上,找个位置坐下不用动就是了。”

“要是想去看看,只管跟着我们去,再没有什么其他的事儿的。”

三姨娘又去看四太太,四太太索性摘下来围裙,知道她拘束,“走,我索性一起去,多年没出门儿了,今儿我们就让这孩子带着,好好儿的去逛逛。”

三姨娘感激的看了一眼四太太,这许多年,四太太跟她,朝夕相处的,说句难听的话儿,就是个狗儿猫儿的都有感情了,更何况是这么大一个人,平日里帮着操持家里面,任劳任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