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侯门医妃有点毒(1423)

作者: 我吃元宝 阅读记录

……

曹大郎带着媳妇,挤了一趟双轨马车,人都挤瘦了二两肉,心疼死他。

他养点肉容易吗。

当初因为北边打仗,曹家一家跟随老乡在京城做了多年难民,曹大郎随之大开眼界。

可以说京城为他的人生打开了另外一扇窗。

战争结束,全家回乡。

但是曹大郎一直没忘记京城,并且一直惦记着再来京城。

景明二年,他以卖油的理由,软磨硬泡,终于得到父母的同意,带着媳妇再次回到了京城。

油很快出手,小赚一笔。

其实就算不赚钱,他也不在乎。

他和媳妇来京城的目的,一是为了长见识,二是为了寻找机会。

什么样的机会算机会,两口子来之前心头也没有具体的想法。

只是有个模糊的概念,京城机会多,他们总能找到机会。

一直等他们到了新民县,听到人人都在讨论国子监,讨论国子监周围的房价,讨论双轨马车。

啪!

曹大郎一巴掌拍在大腿上。

他对媳妇说道:“机会来了,我们去国子监买房。”

“听说国子监很偏僻,要买房应该首选新民县。”

“新民县房价忒高,我们买不起啊。”

两口子是外地人,办房贷十分麻烦,而且能贷的数量也极少。

以两口子的财力,购买新民县的房子,已经不是吃力,而是根本没能力买。

曹大郎媳妇眼红新民县的热闹,眼红租金高昂,奈何囊中羞涩。

除非将寰宇运输的股份卖了。

两口子当年在京城做难民的时候,背着家里人偷偷买了三股寰宇运输的股份,共计九十两。然后每年都能拿到一笔分红。

两口子能攒下钱,寰宇运输股份分红居功至伟。

这件事,也是这些年两口子做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

正因为在京城的时候买到了寰宇运输的股份,两口子对京城都是迷之向往,坚定认为京城是福地。

有钱攒起来,在老家不买地不修房子,一心想着到京城置办产业。

将来把孩子弄到京城读书,全家人搬到京城开榨油坊。

美滋滋!

曹大郎很坚定,“我听人说,那个双轨马车一开,国子监那边的房子几年内肯定能涨上去。”

他媳妇有点迟疑,“那就去看看?”

曹大郎很干脆,“坐双轨马车去看看。”

两口子一大早跑车站排队买票,排了近两个时辰,终于买到了一张当天的车票。

挤着普通车厢,闻着酸臭味道,瘦了二两肉,终于到达目的地。

两口子同严辞王学成二人擦肩而过。

曹大郎媳妇感慨道:“这边都是读书人啊!刚才过去的两个人,一看就是秀才老爷。”

“这里是国子监,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来往无白丁。”

“也该让大宝多读点书,就算考不上科举,做点别的也好。你不是说,只要会识字算账,随便去哪里做工,一个月都有一两工钱。”

“干得好不止一两工钱。”

“那更应该送大宝去读书,最好是在京城读书,还是免费。”

曹大郎媳妇对于离开京城回到老家,颇有怨念。

“读书的事以后再说,先看房子。”

两口子走进新修建的小区,一排排整齐漂亮的小二层,一瞬间就吸引了他们的心神。

曹大郎媳妇喃喃自语,“这辈子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死也瞑目了。”

“别说死啊死的,多说点吉利话。还可以看房子,走,我们跟着一起进去看看。”

“这房子真好。”

上下两层,一楼带厨房,厕所,浴室,外加一间堂屋,两间卧房。

二楼六间卧房,比较狭小。单人住一间足够了。

每间屋都带窗户,特别明亮。

曹大郎媳妇悄声说道:“这房子不错,就是不知道多少钱。”

“肯定比新民县便宜。”

“如果买了房子,还得置办家具,还要找人看守打扫,帮读书人做饭洗衣。大宝他爹,我们与其请人看房子,不如我来吧,这些事我都能做,还能省下一个人的工钱。”

曹大郎无语了,“房子还没买,你着什么急。”

曹大郎媳妇一脸兴奋,“我就喜欢这房子,我不想回去了。”

老家,偏僻乡下,几十年如一日的日子,一眼能望到头。

如果不曾来过京城,不曾见识过,不曾在难民营公房当差,不曾证明过自己的能力,曹大郎媳妇会始终如一,安贫乐道。

几十年如一日住在乡下,日子也能过。

然而,有了见识的曹大郎媳妇,有了更多的追求和更高的目标。

她不想下半辈子继续在乡下蹉跎。

她要来京城,为孩子们打基础。

土地会有的,房子会有的。

靠着三股寰宇运输的股份,一家人的吃喝总能解决。

她还有一把子力气,能看房子,还能做手工活,甚至可以替别人看房子挣一份工钱。

偌大京城,机会很多。

只要肯干,肯下力气,就饿不死人。

国子监的房子很便宜,便宜到只有新民县同户型房价的五分之一。

凑一凑,两口子可以买一套小户型,上下总共六个卧房。

“买吧,买吧!”曹大郎媳妇一直在曹大郎耳边嘀咕。

买房子,女人永远比男人更干脆。

第987章 赔本赚吆喝

终于买了房!

曹大郎媳妇心满意足。

只是两口子身上的钱加起来,只剩下几两散碎银子。

为了买房子,连卖油钱都贴了进去。

“不能这么回去!”

两口子想到一处。

这个时候回老家,爹娘肯定会问起卖油钱。

他们现在哪有钱填补买房子的亏空。

不把买房的亏空填补上,在京城买房的事情就瞒不住。

曹大郎媳妇嘀咕道:“这房子算我们的私产,不能让爹娘知道。他们要是知道了,这房子哪有你我的份,至少要分一半出去。”

曹大郎还有几个兄弟,一家人尚未分家。

房子的事情若是被爹娘知道,爹娘做主,这房子的确有很大可能保不住。

就算能保住,最多能保住两间屋。

一栋房变成两间屋,谁乐意啊!

曹大郎重重点头。

他说道:“不回去,就得写封信回去解释。”

他媳妇很干脆,“就说我们在这边找到一个机会,干到年底挣了钱就回去。”

“万一爹娘让老二也来京城……”曹大郎有些担心。

他媳妇掐了他一把,“你在信里头多说说吃饭住宿的难处,这价格啊比起当年又涨了些。爹娘舍不得花钱,一听说价格涨了,定不会让老二跑京城糟蹋钱。”

“你这办法不错,就这么写。”

曹大郎写了一封信,托三和快递寄回家。

然后两口子就在京城安顿下来。

曹大郎媳妇是个能干人,洗洗刷刷,将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又用身上仅有的钱,置办了几套二手廉价家具,还有锅碗瓢盆,就开始对外招租。

当初她在难民安置点的差事,就是沟通照顾那些女性难民,替她们朝上面反映各种问题。

这份差事琐碎,却极为锻炼人。

曾经的她和陌生人打交道十分羞涩,不敢主动说话。

经历了难民营的锻炼,她变得大大方方,主动招呼起有意租房的读书人。

难民营的生活,不仅锻炼了她的能力,还锻炼了她的眼力。

看人不敢说十拿九准,七七八八没问题。

招租信息挂出去,几天时间,楼上四间屋全都租了出去。

读书人讲究,有二楼可以选择,就不乐意住一楼。

曹大郎媳妇打算将一楼租给附近做生意的商贩。

曹大郎识字,又有在难民营当差的经历,顺利在国子监找到一份打杂跑腿的活计,让他十分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