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侯门医妃有点毒(1042)

作者: 我吃元宝 阅读记录

方嬷嬷心疼坏了。

“夫人,能不能让哥儿休息两天,再去书院报道。”

顾玖摇头,“他已经休息了快一个月,明天必须去书院报道。”

这事没得商量。

刘诏说话都不管用,更何况是方嬷嬷。

接着她吩咐丫鬟,带御哥儿回房睡觉。

刘诏冲御哥儿挥挥手:小子,自求多福吧。爹爹在家都要听你娘亲的话,咱爷俩是一样的没地位啊。

……

同一片星空下,京畿山区,山沟沟里面有个村落叫做桐子村。

桐子村很穷。

如果京畿一带所有村落来一个贫富排行榜的话,桐子村估计是排在倒数几名。

这些年,京城修路,修房子,类似的红利,桐子村都没赶上。

幸运的是,老天爷并没有彻底抛弃桐子村。

桐子村的村民,好歹是赶上了种红薯酿酒,养鸡养鸭养猪卖给四海商行这一波红利。

今年,桐子村难得过了一个还算富足的年。至少吃上了肉,一年到头也能做一件新衣服穿。

村东头,王木匠家,算是桐子村比较富裕的家庭。

这个家庭,在吃晚饭地时候,爆发了有史以来最激烈地一次争吵。

早些年,王木匠靠着一手木工活,十里八乡揽活做,养活了孩子,还攒了点钱。

有了钱,王木匠就指望着改换门庭,于是将三儿子送去读书。

今日争吵,就因三儿子而起。

王木匠一共三个儿子,都已经成年。

老大老二已经娶妻生子,最大的孙子都满了十岁。

至于老三,读书多年,只取得童生资格。年过二十五,被村民戏称为老童生。这么多年,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中。

趁着吃晚饭,全家人都在,王木匠当众宣布,过完了元宵就让三儿子去县城读书。

这引起了王家老大老二的极大不满。

“不同意!”

两兄弟一起反对父亲的决定。

这年头,不是随便一户人家,就能养得起一个读书人。

供养一个读书人,破费钱粮。

给先生的束修,不算什么。

真正大的开销,是笔墨纸砚,是书籍。

稍微一套像样的笔墨纸砚,没有二两银子拿不下来。

一本经史子集解析,少说三两银子。

一本科举必读书目,没有一二两银子,休想带回家。

为什么非得用二两银子的笔墨纸砚?

给先生官员过目的文章,用的是最粗糙的纸张,最劣质的笔墨,第一印象就输了个彻底。

除非你是个天才,才能叫人另眼相看。

什么是面子?

书写用的笔墨纸砚,就是面子。

最起码,也代表了读书的态度。

以及上考场考试用的笔墨,谁敢用劣质的?就不怕字迹糊成一团?

说到底,这年头,对于百姓来说,读书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如果能考出功名,那么所有投入的金钱,都能收回来。

然而王三郎自八岁启蒙,如今年过二十五,依旧是个童生。

他的两个兄长,已经对他彻底失望。

三兄弟没分家。

王三郎每多用一两银子,就意味着分家的时候老大老二得少分一两银子。

家里没有金山银山,经不起王三郎这么毫无希望地读下去。

凭什么一家人努力劳作挣钱,全都添进王三郎这个无底洞。

老大老二不服,坚决反对王三郎去县城读书。

“读什么读?读了这么多年也没读出个名堂,不如将读书的机会让给孩子。”

“老三肯定是读不出来的,不如去城里找个活干。他能写能算,一个月少说能领六七百文钱,除了能养活他自己,还能拿点钱回家。”

“他这些年读书的钱,全都是我们挣的。”

“我们在家吃糠咽菜,他在外面吃香喝辣。凭什么!”

“小孩一年到头才能添一件衣服,他一年得做几身衣服。全家人养他一个,我不服。”

“要不就分家。”

“对,分家。”

“不分家,老三就得去干活挣钱。”

啪!

王木匠一巴掌拍在桌子上,碗筷都跳了起来。

“我还没死,谁敢再提一句分家?”

王木匠的目光从两个儿子脸上扫过,又扫过两个儿媳妇。

两个儿媳妇,都心虚地低下头,偷偷嘀咕:“老不死偏心得很。”

“爹的意思是要让老三继续读书?一家人挣钱养他一个?”

王木匠板着脸,“已经读了这么多年,那就继续读下去。总要读出个名堂来。”

“老三,你说句话啊!你哑巴了吗?平日里你不是挺能说的吗?你告诉大家,你到底能不能考上秀才?你要是考不上,趁早歇了心思。”

王老三面无表情地说道:“前几次,我只是运气不好。”

“屁的运气不好,你就是考不上。隔壁村的小子,才十八岁,都已经考上了秀才。你都快三十了。”

“这是在吵架?吵什么,吵得这么厉害?”

煤厂伙计王小喜走了进来,一脸好奇地盯着这家人。

第676章 山河书院

刚过元宵,王小喜就组织了一个车队,带上脚夫,下乡卖煤炉煤球。

开了年,京畿一带至少还要冷两个月。

抓紧最后两个月,王小喜要冲一波销量,拿提成。

今儿来到桐子村,忙完的时候天色已暗。王小喜决定,就在村里住一晚。

投宿的人家,就在王木匠家隔壁。

都姓王,王小喜和王木匠一家也说得上话。

听到王木匠家吵得厉害,就出来看看。

见一家人都盯着他看,王小喜哈哈一笑,掩饰尴尬,“我在门外听了几句,你们是在商量三郎读书的事情?”

王木匠叹了一声,拿起烟杆抽起来,一脸愁闷。

王老大和王老二七嘴八舌,说了一通。

“一家人挣钱,养他一个,我们不服。”

“自己的孩子难得吃一顿饱饭,挣的钱全填进无底洞。王管事你给评评理,我爹还要让他继续读书,这是害全家啊。”

“除非他自己挣钱养他自己,否则休想从家里拿走一文钱去读书。”

王小喜听完,“你们家的事情吧,听了听,我都明白了。就是说三郎读书费钱,读了这么多年连个秀才都没考上,所以不许他读,对吧。”

王老大和王老二齐齐点头,转头又改口说道:“不是我们不让他读,而是他用家里的钱读书就是不行。除非他有本事自己挣钱读书。”

王三郎急忙说道:“平日里我也帮着书店抄书挣钱。”

“你挣的那点钱,还不够你的饭钱。”王老二啐了他一口。

王三郎一脸难堪。

王小喜拍拍王三郎的肩膀,又拍拍王老二,“都别吵了。是不是只要不花家里一文钱,你们就让三郎继续读书。”

王老大和王老二相互交换了一个眼神,最后两兄弟齐齐点头,齐声说道:“是!只要他不花家里一文钱,随便他读不读书。”

王小喜嘿嘿一笑,“这事简单。”

王木匠一家,一脸惊奇地盯着王小喜。

王木匠丢下烟杆,紧张地问道:“王管事有办法?”

“你们啊,整日窝在山沟里,难怪不知道外面的事情。还有你三郎,你是读书人,没道理不知道啊。”王小喜痛心疾首。

王三郎一脸懵逼,“知道什么?”

“山河书院,听说过吗?”王小喜等着众人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结果他失望了。

别说王木匠他们,就连王三郎也没听说过山河书院。

王小喜急得跳起来,“王三郎,亏你还是读书人,你竟然连山河书院都不知道。”

王三郎越发懵逼,“我该知道吗?”

“哼!”

王小喜恨铁不成钢,“新民县听说过吗?”

王家人齐齐点头,谁不知道新民县啊。

最让人艳羡的就是新民县那帮流民。走了狗屎运,摊上了这等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