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媵宠(193)+番外

所以这也是这群人能存活于朝堂上的原因,哪怕有时候再不受皇帝待见,皇帝也得忍着他们,不然朝堂上都是一片阿谀奉承之辈,谁敢对他说真话。

宗琮复又坐了下来,盘了盘腕上的珠串。

他没有说话,而是扫视着下面这一众大臣们,直……到有些人禁不住他目光中的重压,一一都垂下头去,才出声道:“闫大人所言,你们可是听明白了?”

“你们身为朝臣,食朝廷俸禄,当为朝廷效力,而不是该为一己之私置于江山社稷不顾。”

听了这话,众多目光纷纷移到左上首第一位的站排。

那里就站着陈首辅陈鉴。

陈鉴只觉得老脸上一片片火辣,不管陛下此言是不是意有所指,当所有人都觉得是在说他,那就是说他了。

“立储之事,朕心中自有酌量,尔等以后不要再议。几位皇子尚且年幼,心性未定,朕初登大宝,有利于社稷之事一件未做,暂时没有打算立皇储。朝廷严令禁止朝臣结党营私,望尔等牢记,若有下回,朕定不轻饶。”

说完,宗琮就走了。

随着司礼太监高呼一声退朝,代表着下朝了,下面顿时响起阵阵议论声。

闫本清直接蒙了,跪在那儿也不知道起来,他原本是想劝谏让陛下早立皇储,万万没想到竟会被陛下借此申斥大臣们结党营私。

直到有人来拉他:“闫大人,您快起来吧。”

“这、这事弄的……”

回他的不过是一声声叹息。

就在后面不远处,第一次下朝时陈鉴身边没聚人,似乎都有意的暂时忘了他的存在。

今日朝堂上发生的事,瞬时就传遍了朝野内外。

以前陛下不表态,现在终于表态了,竟然以皇子们心性未定,自己初登基为由,暂时不打算立储。

这句话看似拒绝了这件事,恰恰也透露出很多信息。

若是属意大皇子,当不会说几位皇子年幼心性未定,既然是几位皇子,说明陛下心目中对储君的人选,包括但不限于只是大皇子。

如此一来,里面的意义就丰富了。

可不管如何,陛下如今已经表明态度,再拉帮结派当朝提出立太子之事就是结党营私。

风头正大,谁也不敢触犯,哪怕是闫本清这种持反对态度的大臣们,一时间都沉默非常,不再敢在人前提起此事。

南三所里,宗铎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谁也不让进。

何年知道他是个心思重,也不敢耽误,就把这消息递到了坤宁宫。

坤宁宫里,陈皇后正在发怒,却也顾不得生气了,忙赶到去了南三所。

“母后。”

本来进来后,见书房里一片昏暗,陈皇后还有些担心,正让人去掌灯,宗铎从昏暗里走了出来。

等灯点燃,书房里明亮多了,一种温暖的光芒。

陈皇后在椅子上坐下,复杂地看了儿子一眼道:“你父皇不立太子,有他自己的酌量,确实你年纪也太小了。”

“父皇五岁被立为太子,儿子如今已经七岁了。”

这个理由确实不怎么好,可陈皇后该怎么跟儿子说,说你父皇心目中属意的太子不是你,而是那个贱人生得贱种。这些不好的话,陈皇后并不愿在年幼的儿子面前说。

“其实母后你不说,儿子也知道,父皇想立二弟当太子。只因为我是中宫嫡子,越不过去,才会推说不想立太子。”

“这话是谁告诉你的?”

第138章

旋即,陈皇后又想宗铎已经七岁了, 懂很多事了, 她还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 毕竟他做都不怕,还怕人说。

一时间,她心绪百转,想了很多很多,有悲愤有无奈有委屈, 可终究这一切是不适合呈现在儿子面前的。

她收拢情绪, 长出一口气,扶着宗铎的肩道:“铎儿, 你要知道你是中宫嫡出, 只要母后还在这皇后的位置上坐一天, 谁都越不过你去。你也不要多思多想,你父皇如何想不重要,毕竟立储乃是国之大事,还有那么多朝臣看着。再说还有你曾外祖,你只要做好自己,让旁人没有挑拣, 剩下的事母后和曾外祖会为你打点。”

“可前阵子外祖母才闹出那样的笑话, 人家现在都在笑话陈家, 是不是儿子这次没立上太子, 与这件事也有关?”

陈皇后微愣, 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想着宫外递进来的话,她道:“苏家人有意与你外祖母为难,你外祖母也上门道歉了,可苏家人一直不见她。”

但事情已经发生了,后果也已经造成了,若说没有影响肯定是假的,毕竟因为此事,中宫一系的声誉也受到损害。

宗铎没有说话,对母亲的安抚有些不耐烦。

他总是听着母亲的话,要保持自己作为嫡出长子的仪范,要用功念书学业出众,其他的他都可以不用管。

可结果呢?

结果还不如苏贵妃的一句话,不如宗钺在父皇面前承欢膝下,不如宗钤的卖蠢,甚至不如婉婤。

二姐说得对,他们背后做的一切父皇是看不到的,因为父皇总去苏贵妃那儿,见到宗钺他们的次数多,难免会有偏爱。

相反,父皇几乎不怎么去坤宁宫,连带他们也受了冷待。

如果这个时候,他们还依旧为了那所谓可笑的嫡出颜面而继续端着,处境只会越来越尴尬。

此时的宗铎还说不出埋怨母后的话,但心态已然渐渐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极为细微的,却日积月累一日日地增多。

他只是忍不住去猜想,若是母后像苏贵妃那样得父皇的宠爱,是不是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了?

他会是父皇最宠爱的儿子,也会是大周的太子,尊荣、光耀、体面都将是他一个人的,而不是他一个中宫嫡出却要去委曲求全。

只可惜这些猜想注定没有结果,而陈皇后眼见宗铎并不如自己所想的那样低落,抑或是伤心什么的,也松了一口气。

吩咐他用功读书,又让何年他们好好侍候着,她就急急走了。

她要去操持下一次请封太子的事,这次不成还有下次,总有一日陛下抵不过压力,一定会封铎儿为太子的。

此时的她并不知道,陈家的顶梁柱陈鉴正面临着窘境。

这个窘境就是他要不要告老致仕。

汉人王朝讲究的是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虽随着朝代迁变,这种定义已经被一代又一代的帝王集权压缩,但大面上还是如此。

主要体现在,若非重要场合,大臣们是不用见着君王就要跪的,也体现在帝王非一般情况不会轻易杀文官大臣,或是抄家或是流放,总要给文臣留些体面。

还例如,大臣的劝谏帝王哪怕心里不愿听,面上还是要表现出从谏如流,就好比宗琮即使讨厌像闫本清这种迂腐的官员,依旧会留着他。还体现在大臣若是到了一定的年纪,上书乞骸骨,帝王总是要留一留的,哪怕是没留住,隔三差五也是要慰问下,甚至赏些东西下去。

这样才能显现出君臣和睦,乃甚至帝王不是过河拆桥、人走茶凉之辈。

这般情况一般都是发生在君臣彼此都有默契的情况下,就好像以陈鉴的身份乃至地位,他……第一次上书致仕,作为皇帝的宗琮肯定是不能答应,还要说些挽留话。

若是大臣只是做戏,一次也就够了,帝王和大臣彼此之间都有面子,两厢得益。可若是大臣真动了心思要退,或者是说年纪到了,再不退就不像话了,自然还要上第二次折子。

这一次就要受大臣的身份,乃至是否受帝王信赖重用等等诸多影响了,若是些不重要的人,或者没那么受重用,这次帝王一般都会允了。

同理,若不是,自然还要留第二次。

一般不会超过三次,超过三次,帝王多多少少心里都有些不太舒服,我给你荣宠,配合你演戏,不是专门用来给你长面子的,所以大臣们也得掂量着,这第三次折子递上去,可能就真被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