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回七零之我想好好吃顿饭(38)

张茉莉问:“为啥?”

江文恒隔着桌子摸摸她的头发:“因为我们是夫妻,懂了吗?笨死了,和你说话就是对牛弹琴。”

“我又没惹你,又翻脸。”张茉莉想,看来婆婆说的没错,江文恒这个人,还真难相处。

也就是她这样的脾气好,换成别的女同志,哪能和他过一年?这么一琢磨,张茉莉就不生气了,更何况吃人家的嘴短,江文恒请她在食堂吃了这么好的一顿饭,他说什么话,她就当没听到!

吃的可真饱啊,张茉莉拍拍肚子,她不胖,平时小腹很平坦,吃了这顿之后,肚子鼓了起来,剩下的那个大馒头,最后也没逃过张茉莉的毒手,被她几口消灭干净,张茉莉举着拳头喊了一句:“头可断,血可流,誓死不低革命头!”

喊完以后,她又小声说:“头可断,血可流,一顿不吃就犯愁,一心想着攒鸡蛋,一切为了吃饱饭。”

前面喊的那句是革命标语,人们做什么事情之前,都习惯喊上一句,至于后面的,是张茉莉自己改编的……公众场合可不敢说,只能自己小声念叨念叨。

江文恒寒潭一样冷漠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松动,张茉莉式标语一出,江文恒轻咳两声,他右手攥拳挡住了脸,眼梢微微上扬。

第33章 分粮

张茉莉从医院出来的失落, 被公社食堂的一顿饭给冲淡了, 回家的时候天黑了, 江文恒让张茉莉先回了屋, 自己去了正房解释。

柴凤芹听完后觉得可惜:“我刚还和你大嫂商量呢, 米糊泥娃的小衣服都留着呢, 能给俩孩子穿, 不过你也别怪茉莉,这孩子心再大,这种事心里也不舒服, 你好好安慰她。”

柴凤芹说了很多,江文恒没吱声,柴凤芹拍拍他:“我好歹是你亲妈, 咋就没个话?”

“嗯, 妈我都记住了。”

吴敏也在,手里攥着针线:“老三, 你大哥有事喊你, 说你回来去找他。”

江文财找他有什么事?

江文财在院子里喂鸡, 看见弟弟扔下了勺子:“走, 去我那屋说。”

原来江文财找他, 是为了泥娃的事, 泥娃开始上小学,这孩子上学没什么兴趣,他和吴敏又没有多少文化, 也管不住孩子, 他希望江文恒有时间的话,给泥娃补补课。

大队的小学教的内容很少,他也每当回事,直到江文恒说在城里给别人小孩补课,他才想起了自己的儿子。

都是一家人,江文恒满口答应了:“不过你得跟泥娃说,让他保密,别告诉别人。”

“这个你放心,咱们这个孩子,别看人小,精明着呢。”

江文恒去见冯老师,提起了泥娃,冯老师对这个孩子有印象,他眯眯眼:“就是你们老大家的儿子?我瞅着那孩子以后得有出息,你好好教教他,说不定过几年,教育恢复了,有大的志向呢。”

江文恒察觉出来不对劲,问道:“冯老师,你听到什么风声了?”

冯老师做了一个嘘的动作,手里的旱烟卷了卷:“和我一起在牛棚的老徐,可能快平反了。”

老徐?江文恒有点印象,这个老徐是在省城的一个单位搞科研的,具体做什么的没人知道,后来大运动开始,被打成反派后就被遣送到他们这个劳改农场了。

江文恒来找冯老师,见过老徐几面,牛棚里的改造分子,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城里人,下放到这里,每个人都受了不少的罪。

冯老师说,老徐这次能回去,好像是重新评估了他个人,后来发现是冤假错案,单位出面给上面了压力,才能平反的。

后续的安抚工作还在进行,老徐大概要一个月左右,就能返城了,老徐的经历,给剩下的人带来了一丝希望,这些人本来以为,一辈子就交代在农场了,万万没想到还有平反的这一天。

江文恒安慰道:“冯老师,你也是冤枉的,肯定有平反的日子。”

冯老师自嘲道:“人家老徐是栋梁,是科技人才,我一个臭教书的,和人家比不了咯。”

说归说,冯老师到底还是怀着希望的,连说话的语气,都比平时轻松不少。

冯老师叹口气:“我自己就算了,反正我没家没口,就算一辈子在农场,也就是受点累,可因为我连累到你,我心里实在是……”

江文恒忙道:“冯老师,你不用过意不去,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依然不会变。”

“你这个孩子啊,太倔了,审时度势啊,现在这年月,得弯弯腰。”

冯老师被打倒时,踩着他上位的学生不少,当初他也都是实心实意教过的,自认待他们不薄,可最后,有的孩子连袖手旁观都做不到,反而上来编排他的各种罪行。

一想到这,冯老师就觉得心寒。

冯老师告诉江文恒,书还得多看,文化知识不能扔,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又变天了,江文恒深以为然。

他虽然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可国家大事也和他息息相关,多关注一些总是没错的,这些复杂事,江文恒一句没和张茉莉提,她的精神世界很简单:只要每天能吃饱饭就知足了。

很可惜,目前连这一点,江文恒都办不到。

时间就这么悠悠的晃过去,一转眼,到了分粮食的日子。

提前一星期,张茉莉就已经激动地晚上睡不着觉。

以前分粮食,江家人的都分在一起,她还没有太大的感触,现在分伙了,粮食可是分到她的手上呀!作为一个主妇,这些粮食,就是她们小两口一年的口粮了,一年的粮食呀!

队员的口粮标准是360斤,当然这里指的是毛粮,没磨皮之前的重量,按照实打实的360斤算,拉去磨米厂一磨,真正到手的粗粮细粮,撑死也就是三百斤。

今年的收成比大伙想象中的好,想必是能分到三百六十斤,张茉莉劳动更积极,分的时候也能多一点。

分粮的那天大队挤满了人,喇叭里已经广播了,按照一户户的分,前后都一样,大伙不用挤,可没有人听喇叭里的话,就算没轮到自己,也都愿意守在大队里看热闹。

张茉莉拉着吴敏去了大队,她自认为很聪明,还带了两个小板凳,总比蹲着站着强!

按照大队分配的时间,江家人下午去领粮食,张茉莉上午在大队蹲了半天,基本明白了个大概,她大致估算一下,自己大概能领到四百斤左右的粮食!

今年还真是一个好年份啊!

下午江家人过去领粮,怀着孕的苗红红也去了,没办法,领粮的话,每个人都要签字,如果不会写字的,就按手印。

七七八八全算上,张茉莉有四百一斤的名额,这还算上了她和江文恒开山的优待条件了。

这些粮不可能全领细粮,一来不够吃,二来也不现实,大队里没有这么多细粮可领。

张茉莉和江文恒仔细的算了算,一斤粮食可以换四斤红薯,五斤土豆,另外还有黄豆和玉米换。

最顶饿的就是红薯了,这个一定要多换!

算数上张茉莉就不如江文恒了,只见江文恒从大队会计那借了算盘过来,和张茉莉商量完,嘴里念叨着,手上打着算盘珠子,把人看呆了,过了一分钟,他已经全部算好:“茉莉,我算完了,二分之一红薯,剩下的一半二分之一玉米,再剩下的二分之一,随便你换,都差不多少。”

张茉莉略沉思片刻:“黄豆不能缺,得榨油吃,另外麸皮得多换点,家里有头小猪呢。”

两个人又合计了一番,才去领了粮,记账的是大队的会计:“你们两口子可真精明,别人可没这么能算的。”

其实再能算,村里的指标也在这摆着呢,想全换粗粮?门都没有,都有总量的百分比卡着呢。

村里的大米和白面口粮里也有,不过不算多,每户能分三斤,江文恒和张茉莉结了婚,他俩就算一户人家了,这十二斤细粮自然是要留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