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女君风华(67)

作者: 醉晚悠 阅读记录

还好就在守城城主快抵挡不住,可能都已经在想着协家带子,弃城而逃的时候,尹婧和高远带着尹家军赶到了。章节内容正在努力恢复中,请稍后再访问。

第一百一十五章 上官风华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有上战场的一天

尹婧和高远以及所带的尹家军在边关待了数年,赶到边关以后,倒是出其不意地也赢了几场,但是宁国的护国将军毕竟不是吃素的,也认真地应付了起来,也就这样,双方暂时陷入了胶着。

而最糟糕的还是庆元这几年一直没怎么训练兵马,修筑攻防,现在暂时抵挡住宁国脚步的,是常年不松懈训练的尹家军,以及尹婧和高远出其不意的打法。

但是尹家军的人数毕竟有限,也只能抵挡住宁**队一时而已。

尹婧和高远跟着尹峰在边关,曾经研究过那位钟将军的作战风格,而尹婧和高远对于那位钟将军来说,却是完全陌生的,所以总少不了要吃两人的亏。

但是以着钟将军的军事天赋,等他把尹婧和高远研究透彻,恐怕就连尹家军都挡不住宁国的大军了。

火堆旁,上官风华合上了今的战报,眉头紧紧地皱着。

庆元的形势完全不容乐观,她以前根本没放多少心思在国事之上,更别说什么未雨绸缪的想法了,总是想着朝中有左丞相,她完全不用太过担忧。

等她前世死的时候,她才意识到必须要自己强大才能保护自己,别人都不可能保护你一辈子。

所以她回来后,才想着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帝王,但是她意识到了宁国修筑攻防训练兵马的意图,却是还没来得及做什么,这宁致远就死了,就给了宁国一个如此绝佳的借口。

上官风华头疼地揉了揉眉心,她从小就学帝王之术,但学的更多的却是政权的局势变幻,人心的收复和揣测,学的是修齐家治国平天下,哪怕更多的时候,上官风华不屑于去应用,但是却是在需要的时候能随时调用出来的。

但是军事

上官风华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有上战场的一天,更没想到,还是她自己主动要求去的。

她自小对于军事没什么兴趣,所以她读遍了经史子集,读遍了各国的历史风云,但却没碰任何有关军事的书。

什么兵法之类的,上官风华的书房之中是从来不会有这种书的。

上官风华抿了抿唇,她知道有一个人很读兵法,应该说那人什么书都,但是她见过他全沉浸在一本兵书之中的样子,以着那人的聪明,如果今有他在,上官风华觉得她完全可以不用cao)心。

打住

上官风华不由默默地唾弃自己,人家都说了她配不上人家了,她却还时不时地想起他,脑中还时不时地闪现那人的影,上官风华觉得自己真是魔障了。

过去三年,前世四年,没有那个人,她不是一样很好,就这短短的几个月,她怎么就这么放不下了。

上官风华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她深吸了一口气,把某人的影从脑中剔除,开始思索应对之策。

“君上,晚上我们恐怕只能在这儿将就一宿了,北方天气与南方不一样,这般风刮得刺骨的很,晚上睡觉很容易着凉,玉衍给君上帐篷里多加了一被子,君上晚上也能睡得暖和些。”

魏玉衍坐到了上官风华旁边,递给了上官风华一个水壶,如是说道。章节内容正在努力恢复中,请稍后再访问。

第一百一十六章 另辟蹊径,拖延战事

上官风华接过水壶,对着魏玉衍一笑,“谢了,玉衍。”

出门在外,边没有了风烟,上官风华又不注意这些,一路疾行,都是魏玉衍一直在照顾着上官风华,不然光是气候变化,恐怕一直在京都长大的上官风华怕是早就生病了。

魏玉衍一愣,一时之间没习惯和他如此客气的君上,随即反应过来,才笑着说,“君上折煞末将了。”

魏玉衍看向上官风华前被上官风华画出条条道道的地面,有些迟疑地问道,“君上这是在画宁国的地形图”

上官风华点了点头,说,“是啊,现在尹婧高远那边,与宁国的护国将军陷入了胶着,但是据宁国准备了这么久的形势来看,这仗无论怎么打,我们庆元都讨不到一分好处,所以本君在想可不可以给宁国制造一点麻烦,让这场仗先缓缓。”

魏玉衍一怔,看着上官风华,“缓缓君上是想”

上官风华眼中透出锐利的光芒,“宁国无缘无故,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们的草包皇子死的事算在了本君,算在了庆元的头上,本君不可能就这么算了,总得让他们知道,本君不是那么好欺负的,但是如今的局势,实在是不利于庆元,所以本君想把这场仗延后再打。”

魏玉衍沉默了一下,问道,“那君上这次把京都所有的兵力都分散边关,就不怕京都让人趁虚而入吗”

其实这件事,魏玉衍早就想问上官风华了,但是他一直觉得上官风华虽然是个还未成年的小姑娘,但是那凌厉的气质和她的份摆在那儿,实在是让人连亲近之心都不敢有,再加上魏玉衍觉得哪怕他问了,女君也应该不会回答他。

但是现在不知是因为月色的遮挡,让上官风华上的凌厉的气质淡化了些许,还是什么缘故,觉得今晚的君上似乎真的很平易近人,他自然而然地就把心底的疑问问了出来。

上官风华看着魏玉衍一笑,她摇了摇头,说,“京都没有空虚,还有至少十几万人在京都,都是精兵,而且不久后会更多。”

魏玉衍诧异了一下,他是副将,是他和叶轩黎一的将,他自然知道一直驻扎在京都郊外的大军,以及一直在皇城周围分散在各处的,就连皇家的御林军都分出了一半,组成了这前往边关支援的几十万大军,现在最多也就是还剩下一半的御林军驻守在皇城,哪来的十万军队,最多也不超过两万啊。

魏玉衍疑惑,但是也没有再问,如果君上想让他知道的事,君上一定会自己和他说的。

话题一转,魏玉衍问道,“那如今君上对战事可有什么想法”

上官风华点了点头,“本君有一些思路,或许可行。”

她转头看向魏玉衍,说,“你去拿一张地图,再把叶轩黎叫过来,本君与你们说说本君的想法。”

魏玉衍起说“好”。

上官风华不懂军事,不会带兵,她就只能另辟蹊径,想别的办法去尽量先阻止这场战事的脚步,但是魏玉衍和叶轩黎怎么也没有想到,上官风华居然会想出这样的办法。章节内容正在努力恢复中,请稍后再访问。

第一百一十七章 和平契约的历史

庆元王朝地大物博,地处偏南,而宁国位置相对在北,几百年前各国混战,最后庆元与宁国一南一北分处两方。

不同于庆元,在宁国周围的附属小国这几百年来已经被宁国攻占的差不多了,而在宁国的最北方其实还有一个国家穰裕国。

穰裕国还没有宁国一半大小,百年前签订的和平契约之中,也有着宁国不得侵犯穰裕国的条例。

而当初穰裕国这个小国在那么特殊的位置,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完全是得益于庆元王朝的始祖皇帝。

据史书记载,庆元王朝的始祖皇帝慕穰裕国的皇后,在那场混战之中,穰裕国的皇帝不小心驾崩了,只剩下了皇后带着一个年幼的皇子,庆元王朝的始祖皇帝实在是见不得心上的人儿被欺负,于是派兵绕了好大一个圈,才到了穰裕国,就为了支援穰裕。

最后宁国与庆元,以及穰裕都陷入了僵局,恰好一个契机出现,打破了局面,三国就共同签订了和平契约,而败给了庆元和宁国的小国家则各自管理自己的附属国。

虽然当时宁国没有打下穰裕国,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庆元的始祖皇帝的支援,但是毕竟也没打下不是,所以后来经三方协定,三国和平共处,穰裕国也自此避世,自给自足,这么多年倒是与宁国相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