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女翻身记:嫁个将军好种田(547)+番外

作者: 凤五 阅读记录

在这种打打杀杀的专业领域,孟彤可不敢指手划脚。在手下人需要你听话时,乖乖做个听话的主子,才是好主子。

回到临时营地时,孟彤心里始终牵挂着青海他们那边,心中不受控制的做着各种猜想,情绪焦躁的连医书都看不进去了。

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一直到傍晚时分,青海才带着小灰回来。

“怎么样?查清楚是怎么回事了吗?”孟彤一见青海回来,便迫不及待的问。

青海点点头,深吸了口气才道,“兄弟们在小灰找到断臂的地方挖了小半个时辰,挖出了近二十具尸体,都是男的,身上穿着大周乡军的棉袄和藤甲,看样子像是一支乡军的巡逻小队。而且身体腐烂的也并不严重,应该死了不到五天。”

孟彤听的心头徒然一沉,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一支大周的巡逻小队怎么会无缘无故跑到这离萧国只有三个山头的地方来?而且还全军覆没了?是大周内的内斗造成的,还是萧国有所异动?

孟彤的目光骤然变得凌厉起来,直直盯着青海问,“能不能判断出是什么人干的?”

青海点头,道,“从尸体上的伤口看,对方用的武器就是萧国人惯用的宽背弯刀,至于是不是萧**队干的,属下就不清楚了。

萧国的武器不似咱们大周那样多样,大萧人一般都是人手一把宽背弯刀,一条鞭子,一把匕首的,像是那些剑,剪,飞刀什么的,萧国人认为都太秀气了,反而不喜欢用。”

“这件事得查清楚。”孟彤揉了揉额头,转头吩咐青海,道:“你派一小队人伪装成小股马贼,就在这附近跑一跑,看看是个什么情况。”

青海连忙应诺,又问孟彤,“主子,那您呢?还要继续在山中寻药吗?”

孟彤摇头,“不,我们要立即返回牛背山,我怕这事要是萧国的军队干的,我娘她们留在靠山村可能会有危险。”

毕竟靠山村离萧国只隔了一道牛背山脉,萧国人若是找到捷径,未必就不能穿越牛背山,对大周实行突袭。

因为有数百野狼做探路先锋,孟彤又急着往回赶,众人返程的速度比进山时提高了一倍不止。

春二娘初见到从山上下来的孟彤时,差点儿都不敢认了。自己花儿一样的闺女,去牛背山上呆了大半个月下来就成了野人,差点儿没把她给心疼死。

孟彤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青扬带着她的公主令牌,以及五千两银票去乡军驻地,询问最近萧国是否有异动,以及是否有士兵滞留在外未曾归营的。

这种边关驻地,若是孟彤的身份不好用,也就只能用上银票了。

梳洗过后,孟彤顾不得与春二娘说话,先写信把自己发现的事情告诉了凌一和胡大师兄。

战争向来代表着毁灭和死亡,而做为这一代手持小黑牌的皇家供奉,孟彤可不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让大周陷入战乱。

大周历代的战乱都很短,因为有巫门的随时监控,既便有战乱,大部分也都属于侵略战,而且很快就结束了。

孟彤不禁回想自己收到那个小黑牌的五年里,大皇子和二皇子就搞出了四川府的叛乱,不过这还算是内战的范畴。

万一要是哪个晕头的皇子再来个卖国救荣,与萧国勾结想要来个里应外合,那不就代表着她这个供奉失职吗?

她可以不要皇家供奉的荣耀,可以不要皇家供奉的权力,也实在懒的对朝政指手划脚,不过要是让几个皇子把国家玩到陷入战乱,这是孟彤所不能荣忍的。

胡大师兄在朝中的能量有多大,孟彤不甚清楚,但只要他能够上达天听,劝得动皇帝,孟彤觉得就够了。

而凌一这几年在暗中发展的势力,应该是比较庞大的,那家伙从冥殿那种地方出来,深谙暗桩秘探那一套。

整个洛阳城内外,被他布置的密不透风,就连边边角角都有他发展的暗桩。

洛阳城里不管哪方势力,但凡有个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耳目。

也正是因为如此,凌一才对二皇子和大皇子挑唆土家寨和苗家寨叛乱没有任何动作,既便是被派去四川府平乱,他也全然没当一回事。

所以如今果有动乱的话,找凌一查证是否属实,然后再让胡大师兄直达天听,告诉皇帝当断则断,不断自乱的道理。

☆、726迷雾

孟彤的想法是好的,只可惜生活中总是充满了意外,她的想法赶不上变化。

晚上吃饭时,春二娘一副心不在焉,食不下咽的样子,孟彤一看就知道这是有情况了,不禁拉着春二娘追问,“娘,您这是怎么了?是不是我这几天不在家,谁又不长眼的上门来欺负你了?”

“不是的,没人欺负我。”春二娘说完又叹了口气,神情有些难过的看着孟彤道:“我闺女儿如今可是公主呢,这么个小小的靠山村,谁又能欺负我这个公主的娘呢?”

孟彤一听这话就明白了,啼笑皆非的问她,“是有人在您面前说酸话了?”

“几句酸话,娘哪里会怕呀。”春二娘摇了摇头,哀声叹气的道:“娘怕的是人心亦变哪。”

孟彤看着春二娘一脸落寞的样子,不禁把目光转向了侍立在旁的宫嬷嬷和王嬷嬷等人,以眼神询问她们怎么回事。

可宫嬷嬷和王嬷嬷却只是笑笑不说话,还是阿喜娘子笑着道,“夫人母凭女贵,如今也是有诰命的夫人了,再加上公主如今的身份,您们的那些老街坊都是心里有数的明白人,如今在夫人面前说话,自然不可能如以往那样放得开。

再说你们的老街坊要真是个浑的,想来您们也是看不上的。再加上夫人在洛阳呆了四年,言行举止都有宫嬷嬷和王嬷嬷在旁指点规矩,如今回到靠山村,再看那些老街坊的言行举止,有些不习惯也是有的。”

孟彤这才明白,原来是王大娘等人敬畏春二娘如今的身份地位,说话放不开,过于拘谨了,让春二娘觉得王大娘等人待她不亲了,彼此之间就有了生疏感。

而春二娘在洛阳住了四年,虽然不常出公主府,但眼界、衣着打扮,生活上的讲究,以及对事物的看法什么的到底是要比靠山村的妇人要有见识的多的。

以前大家都蹲在靠山村这一亩三分地上,众人共同的话题都是围着这一亩三分地转的,可春二娘离开四年,她对靠山村这四年的变化是空白的,所以跟王大娘她们扯不到同一个话题其实是很正常的。

孟彤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春二娘听了阿喜娘子的话,却以为阿喜娘子在说她看不上那些老街坊了,于是满脸的不高兴,拉长着脸在那里嘀嘀咕咕道,“我也是苦命人家出来的,怎么可能嫌弃那些老街坊呢?”

阿喜娘子只能一脸尴尬的僵笑。

孟彤这才恍然宫嬷嬷和王嬷嬷刚才为什么不告诉她,春二娘的状况出在哪儿,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她连忙挥手让屋里侍候的人都先下去,心说:也亏的阿喜娘子不怕吃春二娘的挂落,肯跟她把事情说明白。

等丫头婆子们都出去了,孟彤才拉着春二娘的手,柔声劝道:“娘,阿喜娘子那话不是说您嫌弃老街坊,而是你在洛阳住了四年,见识的东西多了,整个人的气质、说话、谈吐都不一样了。

您跟王大娘她们坐在一块儿聊天,若是一直聊咱们在靠山村旧事还没什么,您要是说起咱们在洛阳的情况,初听时王大娘她们或许会啧啧称奇的,不过静下来想想,她们有可能就会觉得不自在了。”

“怎么会?”春二娘闻言不禁吃了一惊,心说:她那几天可没少跟人说她跟彤彤在洛阳过的是怎样的日子,住的是怎样的宅子。

她自打到了孟家就没过过好日子,好不容易女儿有出息了,皇帝亲自送了大宅子给女儿,她跟着女儿享福这事儿,难道还不能说不成?

上一篇:我的鬼神郎君 下一篇:对不起,我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