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女翻身记:嫁个将军好种田(202)+番外

作者: 凤五 阅读记录

更是宁愿暂时放下对孟九根和陈金枝的憎恨,留下足够的养老银子在族里,让孟大圆了孝尽父母的心愿。

孟彤所做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孟大了无遗憾。

而孟大也确实如孟彤所想,看着女儿一天天本事起来,自己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孟彤越是表现的强势和能干,他就越是放心。

孟大知道就算他不在了,女儿也一定能照顾好她自己和她娘的。

参加大妞的定婚宴,算是圆了孟大去人家家里坐席的心愿,他心神放松之下,一直硬撑着的那口气就松了,也正因此才会一下病倒,让他的生命进入倒计时的速度一发不可收拾。

到了现在,已经药石无效了。

现在也只能是让他高高兴兴的过完最后的段日子。

这段日子,孟彤和春二娘对孟大算是投注意全副注意力,孟大的身体的一点点变化,两人都再清楚不过。

孟大的睡眠时间变长,孟彤早两天就发现了,只是现在连春二娘都看出来了,看来是真的该找处地方住下来了。

要租赁院子,也不是一时就能找到合心意的。

孟彤在主街的酒楼不远处找到两个乞丐,她把车停在路边,下车给两个乞丐前面的破碗里都扔了几枚铜板,向年纪相对较长的乞丐道:“大哥,我跟您打听件事。”

那年纪较轻的乞丐一把把破碗里的铜板捞了过去,笑嘻嘻的双手捧给年轻较长的那个,一脸兴奋的道:“老大,这位小公子赏了咱六文钱呢。”

那年轻长些的乞丐接过铜板揣进怀里,冲孟彤笑道:“小公子你只管问,只要是小的知道的,一定知无不言。”

孟彤微微一笑,又掏出一小把铜板,露出一口白牙道,“我就是想问一下两位大哥,这城西有哪家客栈的掌柜为人比较厚道,客栈比较干净的?”

从乞丐口中问到了客栈名字和路线,孟彤在天黑前,驱车找到了这家名为‘陈家客栈’的小客栈。

陈家客栈只是座小客栈,楼上楼下一共也就十多间房,一楼有个不大的大堂,摆着几张桌子供住客吃饭,并设有两间通铺,二楼根据位置是两间中等房和三间下等房,三则是五间上房。

因为两间通铺已经住的半满了,孟彤就要了两间上房,又要了客栈的后院安置两架车厢和马匹,上房的租金是一天三十文,供应热水,外加包早饭。

早饭是两碟小菜,清粥管饱。

这样的租金若是对比水头镇来说,那是天价了,可若是跟保定城里的其他客栈比,却已经是极便宜的了。

最重要的是,据乞丐说这家客栈已经传了两代了,掌柜一家为人厚道,夏天但凡有吃不完的饭食都会舍给他们,在城西的口碑极好。

孟彤交了租金,让青黛先呆在马车上看着行理,先带着小狼和狼王,扶着爹娘上了楼。

两间上房里的摆设是一样的,屋子很敞亮,分前后两间,中间隔着座屏风。

外间是一张圆桌,六张圆凳和一间小榻,里间有一张雕花大床,一个衣柜,靠窗的位置还有一张半人高的方桌。

孟彤四处看了下,发现房间确实如两个乞丐说的那样打扫的很干净,床上的被褥还有一股阳光的味道,显然才刚晒过不久。

“娘,一会儿伙计送热水上来,您跟爹先梳洗一下,我把狼王留下陪你们,我带小狼下去搬行理。”

孟大才睡醒,精神看着还好,见孟彤要下楼还忘要叮嘱他们个不停,他还不耐烦挥手赶人,“知道啦,知道啦,小小年纪咋就这么唠叨呢,赶紧忙去。”

孟彤的目光落在父亲笑咪咪的脸上,心头不自禁的一阵发酸,眼框涌上抹热意。她怕孟大看出来,不敢再停留,连忙转身往外走,嘴里急急应道:“爹,娘,那我下楼去。”

出了房间,孟彤在走廊上呆呆的站了会儿。

小狼似有所觉的舔舔她的手,孟彤才回过神来,拍了拍小狼的头,下了楼去了安置马车的后院。

陈家客栈算是“家族企业”,掌柜就是客栈老板,两个伙计是掌柜的两个儿子,后厨和客房的打扫则由老板娘带着两个儿媳妇并两个女儿负责。

客栈的住客不算少,两个伙计忙的脚不沾地,把孟彤的马车牵到后院,听孟彤说不用帮忙搬行理,帮忙给两匹马卸了套头便径直忙活去了。

孟彤先让青黛帮忙把她的几个药箱给搬到楼上客房去,自己先给两匹马喂了草料,才着手去整理马车厢里的东西。

后车厢里的那些锅碗瓢盆和柴禾不用搬动,只那些路上采买的各种玩意儿和装着衣裳被褥的箱子需要搬到楼上。

也幸好孟彤一直有坚持练武,手劲堪比成年男子,青黛在家也是做惯了粗活的,力气也不算小,这才来来回回七八趟,将所以该搬的行理都搬上了楼。

等安置妥当,天也黑了。

孟彤向掌柜要了四菜一汤,四人就在大堂一边吃饭,一边听大堂里的其他住客们高谈阔论。

这是孟大等人上路以来的习惯,但凡进到城镇,吃饭时必往人多的地方凑。

人多,热闹,人多,听人高谈阔论,讲些趣闻八卦也是极有意思的。

孟大和春二娘没出过远门,对外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后加入的青黛虽然住的是比水头镇要相对热闹的高梁镇,但也是个打小没离开过镇子的。

☆、269听闻

孟彤前世今生几十年,算是四人中唯比较有见识的了,不过她对于大周朝的地域和风俗习惯也是两眼一抹黑。

于是他们四个“土鳖”就只能采取这样的方式,一来打听消息,二来也算是打发时间,给自己找了些乐子。

“……这陶家的大老爷也够狠心的,他家娘子带着两个孩子省吃减用,好不容易花尽了嫁妆银子供他考上了进士,他这才回来就休妻另娶,连两个孩子都一起赶出了家门,也太不是个东西了。”

临桌一对夫妻正大嗓门的说着闲话,平头百姓吃饭没有富贵人家那么多规矩,那妇人一边吃一边感慨,“都说读书人矜贵,依我看哪,最不是东西的也多是读书人。”

因为这俩夫妻说话的声音够大,大堂里吃饭的几桌人说话声音不约而同都小了下来,全都竖起耳朵听他俩说话。

“也是那陶家娘子傻啊,早年为了供陶大爷读书,生老二时,都快临盆了还挺着肚子熬夜赶绣活,生生把眼睛都熬坏了,现在被休了,还得养活两个小的,这以后的日子要咋过啊。”

那妇人一边咬牙切齿的吃菜,一边与身边的男人愤愤不平的道:“今早出门俺还看到那两孩子了呢,瘦的风一吹都给能吹跑了。你说老天爷咋就不下来一道雷,把那姓陶的白眼儿狼给活劈了呢?”

“大嫂子说的陶家,可是榆木村考中了进士的那位陶大官人家?”旁边吃饭的一桌人中,一个年轻妇人侧头跟那妇人搭起来话来。

妇人立即回头,没好气的回道,“可不就是说的他家嘛,那陶大官人一考中进士就抛妻弃子了,他那娘子现在坏了眼睛,还要养活两个小的,日子过的可苦了。”

两个妇人搭在一起一说,才知道彼此竟就住隔壁村,且都是大老远赶到城里来采买易物的。

北直隶的读书人不少,每三年能考中进士的就更不得了了。

本来榆木村能出个进士,是附近十里八村都值得夸耀的事,乡亲们走出去,一说起来也都是件挺有面子。

可这陶大官人一考上进士就休妻另娶,最重要的是连两个亲生儿女都一起扫地出门,这让乡邻们说起来,却是纷纷摇头,尤为不齿。

特别是这陶大官人的家里以前还特别的穷,陶家为了供陶大官人读书,那真是砸锅卖铁。

听说陶大官人的那个媳妇儿还是指腹为婚的,要不是他岳家守信,看他们家那么穷都不会把闺女嫁给他。

上一篇:我的鬼神郎君 下一篇:对不起,我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