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生余得许多情(9)

作者: 锦绣灰 阅读记录

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

几只乌蓬小船穿过一座座石桥,在河面悠悠驶过。

“咱这镇上水路纵横,人说进镇出镇一把撸,少东家,您多担待着点!”

王管事点头哈腰的向霍锦宁解释,生怕这位北地来的少爷坐不惯这摇橹船。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要是没了小桥流水,这江南也不是江南了。”霍锦宁靠着船舱,抬眸看了一眼汤普森,“只是恐怕我这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不习惯。”

汤普森脸色惨白,被霍吉扶着人还东倒西歪,勉强笑了笑,用半生不熟的中国话说:“霍,你没说过要坐这么久的船,天知道我在大西洋的船上呆了一个月也没有这么难过,我——”

话没说完,他又是扑到船边一阵干呕,霍吉急忙去给他倒水。

眼见这位西洋来的专家晕船晕的紧,王管事偷偷打量着霍锦宁的脸色,不自觉擦了擦头上的汗,嘱咐船夫再摇稳一点。

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隆海纺织公司在笙溪镇设立的缫丝厂。

霍成宏所经营的隆海纺织厂,是霍家的第一金字招牌,自光绪二十四年建厂,连年盈利,广设分厂,曾取得朝廷“百里之内二十年不准别家设立纺厂”的御赐,在江南一带一家做大,风头无两。

然而自前几年开始,工厂因经营不善,出现接连亏损,年初隆海一厂已经停产,二厂三厂也危在旦夕。

霍锦宁一入隆海便被三叔委以重任,但接过的却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若能扭转乾坤,得利在霍成宏,若是无能为力,霍家的金字招牌可就砸在了他的手里。

然而霍锦宁却似浑然不觉,月余来忙得昏天黑地,重新调整人手,改良管理,整顿经营,而今亲自带着美国请来的纺织专家,来到各县乡下分厂考察,不可谓不面面俱到。让不少等着看这位留洋回来的二少爷跌跟头的人,大失所望。

如今笙溪是江南考察之行的最后一站,有些人怎么也要坐不住了。

此时霍锦宁看着两岸驶过的枕河人家,白墙青瓦,心情难得悠闲了几分。面上云淡风轻,若有若无的笑了下:

“这要是谁想在出镇路上截一把,可就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了。”

小船靠岸,霍锦宁一行人下了船,王管事道:“少东家,再往前走两条街就是何老爷府上了,这儿没有黄包车,我给您安排的轿子,您看......”

“不用了,走过去吧,再坐轿子,恐怕汤普森要吐到晕过去了。”

霍锦宁回头看向汤普森,那年轻的美国人虚弱的靠在霍吉肩上,苦着脸点头:

“对,请让我走一走,吹一吹风......”

于是众人上了岸,沿着河边的雨廊,不紧不慢的走着。

过了长寿桥,霍锦宁不经意瞥了一眼地上的花篮,忽而想起了什么,停下脚步细细瞅了瞅。

那花篮里放满了头水灵灵的白兰花,茉莉花,栀子花,还有几朵初春的桃花。

花篮边小板凳上坐着一个十几岁瘦小纤细的姑娘,白底兰花的斜襟小衫,乌黑的头发梳了一条又粗又长的鞭子,正低头一本正经的和怀里的猫儿说话。

因她孩子气的举动,霍锦宁一笑,开口问道:

“小姑娘,你的花怎么卖?”

阿绣吓了一跳,猛地抬头,就这么撞进那双温润如玉,却疏离淡漠的眼睛里。

明明是笑着,却温度未达心底,好像这阳春三月,小桥流水上飘过的缕缕桃花,氤氲朦胧,转瞬不见踪迹。

桥边河畔,人来人往的嘈杂街市,这男人一身白色西装,长身玉立,有着与小镇上截然不同的风度贵气,儒雅绅士。阿绣这辈子见得所有人也不及他一个丰神俊貌,玉树临风。

她一下子涨红了双颊,急忙低下了头,不敢再看他一眼。

见小姑娘这样胆怯,霍锦宁不禁觉得有些好笑:

“总是低着头,你可卖不出去花了。”

阿绣的头低得更低了,哑阿婆赶紧用手比比划划了个数,霍锦宁示意了一下,霍吉掏钱付给了哑阿婆:

“婶子,您这些花,我们少爷都要了。”

哑阿婆接过钱,不住地点头道谢,眼角细密的皱纹里都是笑意。

霍锦宁从花篮里拣出一只桃花,垂眸瞥见小姑娘乌黑的发顶,整齐的小璇儿,连个头绳也没系,顺手把桃花别在了她的鬓间。

阿绣只觉耳边一凉,抬头又惊又怯的望着霍锦宁,想抬手去抚,却又不敢,只能把怀里的阿鱼抱得更紧些。

霍锦宁看着小姑娘双颊绯红,圆溜溜的眼睛水润灵动,眼角边还有一粒小痣,倏尔想起那句诗来: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于是摇头失笑,临走时说了一句:“你多笑笑,兴许卖花的人就多了。”

阿绣呆呆的坐在小板凳上,看着霍锦宁一行人离去的身影,直到人都走得看不见了,才慢慢的抬手碰了碰鬓边那朵桃花。

只一碰,却像被烫了一样,从指尖到心口都是热得,热得鼻尖冒汗,热得心砰砰直跳。

终其此生,她永远记得这一面初见,哪怕日后她北上求学,寒窗苦读,哪怕她远渡重洋,万水千山,哪怕她茕茕孑立,形单影只。她也不曾忘记,她最初是为了什么走到今天。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暮与朝。

第7章

霍锦宁在苏州忙里偷闲,萧瑜在北京也是不得消停。

自从与廖季生一拍即合,这些天里她是一直忙着戏楼的事,上顿和人谈生意,下顿和人看场子,又联系戏班子,又结交其他戏园经理东家,不说出去和往日旧友胡闹,就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

“姐姐,你最近好忙啊。”

萧珏端了一碗小吊梨汤来给她润喉,萧瑜叹了口气:“是啊。”

燕子胡同的四合院买下来,她连看都没来得及去看。

萧瑜站在她桌边看了半天她手里的文件稀奇的问:

“姐姐,你看的这是什么,跟鬼画符一样?”

“这是洋文,等你以后学了就能看懂了,如今想要做大买卖都要和洋人打交道,这洋文不会不行。”

萧瑜头疼的捏了捏额角,即便留学数年,洋文滚瓜烂熟,这些鬼画符依旧是她最讨厌的东西,没有之一。

霍锦宁是家中从小就有教习洋文的先生,当年让她跟着学,她偷懒不愿意,直到出国时还不会,到了国外,一下子成了聋子瞎子哑巴,那滋味可真不好受。

“你最近功课怎么样,先生教的都会吗?”

萧珏自小爹不疼娘不爱,连启蒙都没人教,如今重新给请了先生,还不算迟。

萧珏乖乖点头:“先生教的珏儿都学会了,先生还夸珏儿孺子可教。”

“好,继续努力,珏儿要是这个月能把先生教的这本书都学完,我就带你出去玩。”

“真的吗?”萧珏眼睛一下子亮了。

“真的,想去哪里?”

萧珏歪着头认认真真想了想,回答:“想去听戏,姐姐最喜欢听戏,珏儿也想去看看戏楼是什么样的。”

“好,就带你去听戏!”

说起这个,打那天送梁瑾回家之后,萧瑜再没去戏楼听过戏,梁瑾倒是叫人来送过几回戏票,邀她去捧场。霍祥禀报她时,她甚至一时没反应过来:

“云老板,哪个云老板?琉璃厂卖字画的?”

霍祥一拍脑门:“姑奶奶,牡丹亭那个——”

“哦,想起来了。”

萧瑜了然,他那盏灯笼还在她书房挂着呢。

“霍祥,差人去送几个大花篮摆门口,不用多大,比那个朱千金的大就成。”

她确实没空去捧场了。

然而有缘之人,千回百转自然会碰见。

这日湖广会馆的东家在广合园组了一雅集,邀各界票友名角儿共赴曲会,萧瑜也得了一张帖子。

同好集会,少不了攀谈寒暄,萧瑜正应付着传说是司法总长未来九姨太的名旦白玉兰,有人走到她身边,低低唤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