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闲唐(253)+番外

魏姝气结:“为什么我来骂?”

李元婴理所当然地说:“你比较凶,我凶不起来。”

魏姝不想理他了。敢情他想当个慈爱好耶耶,她就得当个凶阿娘?!

魏姝不理李元婴小半天,李元婴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惹魏姝生气了,赶紧去和武媚讨教一下怎么才能让他姝妹妹消气。

得知两个人为什么闹别扭,武媚有些哭笑不得。

这小夫妻俩亲都没成呢,居然因为管教儿女的问题起了矛盾!

武媚对这种小吵小闹可没经验,只能无奈地说道:“姝妹妹不是小气的人,你和她好好说,她不会不理你的。”

李元婴一想也对,没再找人求教,仗着脸皮厚跑去追着魏姝哄,拍着胸脯打包票说以后别说骂孩子了,打孩子也由他来,儿子要是顽皮,他一准打得他们屁股开花!

女儿就算了,女儿不禁打的,教育几句就成。

魏姝听李元婴信誓旦旦,也觉得闹这样的别扭有些好笑,哪还能生李元婴的气。

两个人重归于好,李元婴才和魏姝商量起正事来,他准备从李二陛下手里再骗点人来,哦不,再讨点人过来。

有了便宜纸墨,印刷书籍方便了许多,有朝廷的支持,图书馆已做到遍地开花,成为各个州府的标配建筑。

眼下孙师的《千金方》马上要下印了,印完这批人手就有了空档,李元婴准备让各地图书馆征集农具、粮种、果蔬和经济作物介绍,收集到足够多的资料之后叫董小乙在圈起来的实验基地里搞搞试验,挑选出最省力、最高效的农具,品质最好、最高产的品种,靠着各地图书馆的影响力进行宣讲和普及。

说到底,现在土地还是百姓的根本,他们要是能让百姓更省时省力地种出更多粮食,百姓肯定愿意听。

李元婴准备在《齐民要术》的基础上,印一本及时更新、浅白易懂的农书,推行各种新农具和新粮种。

有些工具哪怕只是一个想法、一个雏形,他也愿意叫人去尝试一下。毕竟试出来了,对百姓对朝廷都大有益处!

所以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李二陛下不得给他分拨点人手?

这些人手里面最好有懂农桑的,懂天文地理的,会搞文学创作的,会兴修水利的。反正,只要朝廷有、只要朝廷愿意给,滕州这边都需要!

第192章

李元婴这人是典型的得寸进尺,最会顺着杆子往上爬。他估摸着李二陛下不生他气了,就开始搞事情。这批人他不是直接要了不还,而是借调过来用用,一切他投钱投人研究出来的工具和技术都会向整个大唐推广,所以,他觉得开着口一点都不害臊。

李元婴写完信,亲自把它交给信使,拉着人家的手殷殷叮嘱对方一定要快些把信送到李二陛下手上。

都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他心里可是很急切的,多来点人手,他跟滕州一干豪强富户吹下的牛逼才能实现啊。最好就是在年前把人拨过来,年后他就可以带着人到试点县去摆显:跟着滕王,什么都有!

李元婴美滋滋地送走信使。

秋收之后百姓都清闲下来,除却要修桥铺路搞基建的三个试点县,大伙都有点养膘躲冬的想法,开始窝在家里不动。

李元婴一心扑在《齐民要术》季刊的筹备上,到处跑来跑去延请本州、邻州有名的名宿大儒出山,做好李二陛下不给人的两手准备。

魏姝和武媚等人也没闲着,商量着带人到下面的乡县去宣讲。

滕州书院早在一开始就开设了女子学堂,这两年来上学的女学生却少之又少,魏姝几人都觉得再动员动员,给女孩子们讲讲学点本领的好处。

要宣讲也不能毫无准备,尤其是不管魏姝还是武媚、城阳,都不是普通百姓出身。

她们要么出身官宦之家,要么家中家底丰厚,城阳更是生在皇室之中,生来衣食不愁,一般女孩子的烦恼她们很少会碰上。

魏姝觉得她们要是贸然去宣讲,怕是起不到好效果,还是先了解一下她们为什么不来念书比较好。

魏姝叫人寻来一批城中商妇,不是安坐家中享富贵的那种,而是随丈夫到处跑动、甚至自己贩卖些小玩意的。

这些商妇乍然听说准王妃要接见自己,觉得既惊又喜,纷纷找出自己最体面的衣裳前往书院。到了书院外头,她们简直认不出这是过去几年那片荒凉的野地,滕王殿下给滕州带来的改变实在太多了,她们自觉自己是商户出身,也没敢多往书院这边跑,怕扰了读书人的清静。

读书,在普通人看来一直是非常清贵的事儿。

到了书院会客堂,众商妇鱼贯入内,很快见到候在堂中的准王妃魏姝。

一直以来在许多人眼里魏姝都是以“准王妃”身份出现的,而后才有部分人想起她是魏征的孙女、是大唐年纪最小的女进士。

这次有机会被魏姝接见,这批商妇第一眼就对魏姝有了很深的印象。

她与滕王殿下站在一起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是一对金童玉女,很是般配。可她单独出现在人前,她身上那种独特的气质便显现出来了。

她看起来和大多女孩子都不一样,她从容又自信,哪怕还不曾嫁入皇家、哪怕没有滕王妃这一重身份,现在这些事她也是能做好的。怪不得滕王殿下那么喜欢这位准王妃!

众商妇都在心里赞叹着,齐齐上前要行大礼。

魏姝还不是王妃,自不会受她们的礼,起身招呼她们入席分坐,叫人送上茶水瓜果,客气得让众商妇受宠若惊。

人到齐了,魏姝便把女子学堂遇到的招生问题简单地说了说,希望她们能在跟着丈夫外出卖货时了解一下女孩子不来就读的原因,她们好对症下药找出解决办法。

入冬后到处走动的也只有商贩了,听说是这么简单的要求,众商妇都一口应下,还给魏姝说了说自己知晓的事实——

城里的小娘子自不必说,七八岁就开始考虑找婆家,接下来几年都在为嫁人做准备,开蒙有家中延请的女夫子或者自己母亲亲自教,还得学习女红、学习操持家务,自是不会外出求学。

至于农户家中的小娘子,那更是从六七岁起就得忙里忙外,地里的活干不了,割草喂猪,赶鸭喂鸡放牛,还得到厨上帮忙或者做点缝缝补补的活。

这些事看着零碎,实际上费时得很,足够让人忙里忙外忙上一整天。再长大一些,也要相看人家,早早嫁人生子。

要知道男子二十岁为丁,要出去服劳役或者服兵役了,离家后也不知会不会遇上什么意外,所以百姓普遍在二十岁前就该成亲并生下儿子传宗接代,要不然面临的可能就是香火断绝!

所以,读书什么的,费时费钱,女孩子何必去?要是非得让家里的孩子去读书,那肯定把家里的活都交给女娃子干,让男娃子去读,男娃子书读好了可以光宗耀祖。

女娃子而已,书读得再好也是别人家的,帮别人家生儿育女,和自家一点关系都没有!

魏姝听了这些话,并不觉得意外,若不是祖父疼她、若不是和她订下婚约的是李元婴,她也没法像现在这样轻松自在地活着。

她问了商妇们许多想知道的事,才郑重地拜托她们到各个乡县再好好了解了解情况。

要是可以的话,最好能帮忙宣讲一下入读女子学堂能有的优渥待遇和大好前景。

这件事由经常走街串巷的商妇们去做才容易得到真实的反馈,她们亲自去问反而只能得到战战兢兢的、不甚真心的回应。有些话,也只有商妇们才适合劝出口。

魏姝恳切相托,众商妇自是更加受宠若惊,一口应下魏姝的请求。她们有些人也是农户出身,因为家里过不下去才早早嫁入商户之家,跟着丈夫到处奔波赚些辛苦钱。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要是她们处在魏姝几人的位置上,她们只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享受奴仆环绕的富贵日子,每日只需要烦恼挑什么衣服戴什么簪子、邀谁来一起赏花,哪会费心费力地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