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女文豪(27)+番外

连翘说的充满了铜臭味,不说她隐藏的作者身份,只看她编辑这个工作,倒是很恰当。

马姑娘一开始听的连连点头,然而最后她忽然沉默了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才低声道:“难道我们这些写本子的都是这样了?算计一样做这些事,就没有想过自己真实想写什么?”

连翘愣了一会儿摇摇头:“不是的,除开单纯为了钱财来的那些人,其实大多数人都有自己想要写的东西。甚至说,等到功成名就之后,赚到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了,支撑着他们继续做这个事业的也就是一点儿想写的东西而已。”

连翘并不是在给马姑娘灌心灵鸡汤,她是真的这么觉得的。人的需求分层次,当生存需求被满足之后,更高的追求是理所应当的。

甚至连翘自己也是这样。当《海上归来记》大获成功,她一举成名的目的达到之后,接下来的小说她就没那么中规中矩了!

她没有想过要写什么煌煌巨著,流传到后世还有无数人研究。但就像她曾经做写手的时候一样,她至少想写一些有趣的文字。

“之前做好细纲的,也可以动笔了。”

第14章

每天早上,嘉定第一报馆《朝日报》编辑组所在的办公室,都是一片鸡飞狗跳。

这是由《朝日报》的性质决定的——朝日报是典型的日报,这和旬报、月报都有很大的不同。

划分板块、确定内容、对应收稿、稿件到手、校对、送到印刷厂、分送经销点,这是做报刊业的一个循环。不同的是旬报和月报都是一旬或者一个月一次循环,循环之内总有几天日子过的比较舒服,真正繁忙的也就是稿件到手、校对的时间。

日报不同,几乎天天都在死亡循环!日报工作人员的月薪虽然和其他小组没有区别,但是各种补贴丰厚,这也是报馆看得清楚有所考量的。

每天上午是最忙的,要把前一天的稿件收到手并且整理、校对完毕,然后送到印刷厂,这样傍晚的时候才能通过大车分送到各分销点,第二天早上读者才能买到新一天的《朝日报》。

和同事们的繁忙不同,连翘就轻松多了,不用赶早班也不用加班,再忙也不会有事情分到她头上。不是没有人对此有意见,但向主编反映情况都石沉大海之后大家也就醒悟过来了。这就是一个‘关系户’,说不定背后就有大背景,惹不起惹不起……

除了刘盈盈和主编,倒是没有人知道连翘就是《海上归来记》的作者乔琏。这是连翘自己的要求,刘盈盈和主编虽然不解,但也没有什么意见。

连翘上班的时候发现刘盈盈萎靡不振,眨了眨眼。替刘盈盈泡了一杯浓浓的滚茶:“盈盈姐,喝点茶吧——昨晚整夜没睡?”

刘盈盈接过茶杯,揉了揉太阳穴:“有什么办法呢,《玉簪记》的新稿收不上来,我只能去她家看着她写。要是今天上午出不来稿件,到时候又得和印刷厂那边说好话。”

《玉簪记》是连载在《朝日报》上的另一篇小说,作者也是女的,所以刘盈盈才能这么方便。

说起来日报上面连载,多多少少都是要存稿的,责任编辑也会提前收稿件。不然等到印刷报纸的时候开天窗,这个责任谁来负?

但是稿件这种东西又不是菜地里的韭菜,割了一茬就有一茬新的。这全依赖于作者,有的时候作者就是没有灵感,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又或者现实生活中有事,实在是顾不上。这个时候存稿消耗完了,接下来就看编辑的本事了。

提前做好准备的可以说明情况,然后用一些中短篇顶上。最怕的是提前没有报备,刊印之前就麻烦了!

日报编辑工作量本来就大,还要遇上这种事,通宵确实不稀奇。

这里刘盈盈就很满意连翘了,像连翘手这么快的作者已经很少见了,现在更是全文稿件已经上交。要是手头上每一个作者都能这样,他们当编辑的不知道能省多少事儿!

感叹之余刘盈盈把从主编那里拿到的调查表交给连翘:“最近《海上归来记》反响越来越好了,你看看。”

调查表主要是统计了《朝日报》最近的销售量,以及读者对各个板块的看法。使用的调查方法是随机采访调查,样本有限,准确度不高,但多多少少能说明一些问题。编辑部对此很重视,板块的改进、连载文的继续与否,很大程度上都参考了这个。

《朝日报》本身就是一份销路很不错的日报,辐射范围只在嘉定及其周边的镇子,但是数量并不低。

这些年报刊业一直呈现大发展的状态,除了活的不好的那些刊物,市场的总体体量其实是在上升的。三年前《朝日报》的发行量在一万五千份左右,中间稳中有升,到今年年初已经到一万八千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