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潘安的科举路(200)

作者: 范懒懒 阅读记录

王钰最近也在为自己的授官各处奔走,现在对好些地方都挺熟,没让潘安等多久这自己的官没跑下来就把潘父的事情跑下来了。

就是一闲职,基本上什么活都不用干,就是帮忙看着地方,每天按时上下班,就是薪酬挺低的,潘安觉得还不错,有点事情做他爹就不用每天瞎琢磨,果然自从有了事情干以后他爹每天都精神抖擞的。

潘安已经交了他弟弟三柱,也就是潘泰《三字经》和《千字文》,这孩子学得都不错,现在正在学习《百家姓》,不过潘安也发现潘泰的学习热情没有最开始的时候高了,孩子年纪还小,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

本来原来的时候家里还有他爹能陪陪他,现在白天家里就潘泰一个人在家中读书,小孩子嘛,觉得闷很正常,潘安觉得还是得把潘泰送进学堂,周围同龄人多了比较有利于成长,在那种氛围下学习也不至于过早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这找学堂倒是方便,他们这一片属于文人聚集地,自古至今文人大多数都穷,而且吧家里出了一个读书读出头的,小辈们都得再拼这条路,总是有大多数人科举之路不太得志,然后就开始边赚点钱边读,所以附近私人开设的学堂不少。

不过不像潘安启蒙那会儿找个童生都费事,这边开设学堂的最低都是秀才,还有不少举人也开设了启蒙课堂,就是费用上要贵不少。

不过也不是功名越高学费越高就教的越好,还是得看教学风格,潘安也是考察了好几家,挑中了一个老秀才,风格有些像潘安当时上学堂时那个老秀才,讲得通俗易懂,教学生的风格属于因材施教类型,比较适合刚刚启蒙的孩子。

其他那些讲得一看就挺厉害的,连他都听得不知所云,更别说这些刚刚认字的孩子了,启蒙是打基础的第一步,还是得以让孩子能跟上进程为重。

就这样潘泰的学堂也定下来了,潘父下班之后正好把潘泰接回家。

就这样潘安一家的生活都步入了正轨,在京城这个繁华之地算是找到了各自的位置,最起码潘安觉得这样的生活平凡宁静,还是挺不错的。

第117章 有事一二

转眼间潘安在翰林院已经呆了三个月,他之后可能会在这里再呆三年,甚至三十年。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过相对于朝堂之上的奇诡风云,翰林院这点小打小闹还不算什么,潘安也算是在翰林院站稳了脚跟。

和潘安的安慰日子相比,布凡的人生就比较像开了挂的,在成为本朝年龄最小的连中六元的状元之后,进入翰林院没多久,别人还在安安静静地修书,他已经被皇帝点名去草拟诏书,几乎每天都能见到圣上,足以看到圣上对他的赏识。

布凡俨然已经成为了皇帝跟前的红人,翰林院一些官职比他高的人都捧着他,就连翰林院学士都对他青眼有加,潘安作为进入翰林院时和布凡同样受瞩目的人,反而表现得十分一般,

可以说泯然众人。

因此,在背后非议潘安的人不少,潘安虽然知晓不过却不当回事,你要是搭理那些不知所谓的人岂不是说明你在乎这些人,而这种只有见过寥寥几面品行又不端正的陌生人怎么值得你去在乎呢。

有这个生闲气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两本书,多为自己的人生增加一点筹码,潘安活得可以说很佛系了,所以他这种生活态度还是挺适合在翰林院养老的。

翰林院的人不算多,但是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办公的地方,平常又没有什么集体活动,所以潘安至今连人还没认全。

今日好不容易举行了一次小范围内的集会,主要就是发表一下各自的修书体悟,十分自由,这么多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的随便说一说再辩一辩就是了。

本来就是自由讨论一下半个时辰就散了,其实这会的最大作用是让大家交流一下感情,要是有志同道合的就可以私下尽情讨论了,毕竟这么一会儿工夫讨论不出什么,也没有那么多公用时间给大家占用。

不过就在主持这场集会的侍读学士照例询问一下大家还有什么问题的时候,在潘安隔一个人的位置有一位刚刚就有些故意的说出潘安的名字说他怎么不参与讨论啊。

潘安那时看了他一眼,确定自己不认识他之后回了一句我有和我旁边的人讨论,潘安也确实有与旁边那人讨论,不过这位大哥不怎么搭理他,就敷衍的嗯嗯嗯,潘安强聊了一会儿觉得没什么意思干脆也不吱声了。

还以为刚刚故意点他那一位说一次也就得了,毕竟大家连招呼都没打过,潘安也诧异对方知道自己名字呢,没想到在周遭安静下来后,侍读学士问有什么问题的时候,这位声音不大不小刚好够大家听到的程度再次说了一遍潘安没有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