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继室子的为官路(311)

作者: 戚华素 阅读记录

谢笙慌乱的点头,就要往外冲,虽然方才就已经有人去了,可此刻朱皇后开口,他必然是要走这一趟的。

“小满。”

皇帝这时候却喊了他一声,他立时不敢走了,凑到朱皇后身边去看皇帝,等着他的吩咐。

“日后,你多进宫,陪你姑姑说话,二郎大了,也只得你多陪她些了。”

皇帝说着又看向谢侯,还待要张口,却已是气若游丝。

他紧紧拉着朱皇后的手,像是要拥进毕生的力气。许是因为知道说不出什么,他也不再浪费力气和谢侯说话,只满含爱意的看着朱皇后。

有了皇帝这句话,日后即便谢笙再大些,也能随时进宫见朱皇后,而这一句姑姑,也是将谢笙和朱皇后私下的关系过了个明路,让人不能对他们的关系有什么发挥的余地。

太医来时,皇帝的意识已经非常模糊了。

他掀开皇帝的眼皮看了看,又摸了皇帝的脉搏,只对着朱皇后摇了摇头。

朱皇后的哭声顿时响了起来,这哭声悲痛凄厉,她扑在皇帝身上,感受着皇帝的手失去了最后的力气,感受着皇帝的心脏停止跳动,感受着皇帝的身体慢慢变冷,才顺从的被谢笙搀扶起来,连站都有些站不稳。

在场的,自谢侯往下,都跪倒在地,看着朱皇后这表现,人人都不由自主的红了眼眶。

也不知过了多久,朱皇后终于累得昏了过去,由此处还活着的小宫女伺候着躺下,近前却是钱总管和谢笙守着。

谢侯也站了一会儿,到底是疲倦的对谢笙道:“子和,你守着娘娘,我先出去处理其他事情。”

皇帝死了,可还留下一堆烂摊子。

谢侯已经在考虑派谁进京,若京中无事,此行便是报丧,若刘子新真的反叛,只怕还又一场硬仗要打。

“爹,”谢笙喊了谢侯一声,道,“娘娘信刘大人,我也信刘大人。”

谢侯定定的看了谢笙一眼,什么也没说,转身出去了。

等谢侯走后,谢笙转过头来,却发现朱皇后已经睁开了红肿的眼睛。

“姑姑,”谢笙“泄露答案”被考官当场抓包,有些心虚。

朱皇后看着他这模样,没有生气,甚至还笑了起来,看得出来,此刻只有他们三人的时候,朱皇后的心情出奇的好。

“子和,”朱皇后轻声道,“我明知道这时候我该哭的,可我这心里呀,竟然是说不出的畅快。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了啊!”

不等谢笙开口,钱总管便道:“恭喜主子心愿得偿,日后,也能正大光明的将大公子的灵位请回来了。”

朱皇后看向钱总管道:“这些年,多谢大伴为我周旋,助我完成心愿。”

“主子太客气了,”钱总管恭恭敬敬的对着朱皇后行了个礼,道,“奴还有些首尾尚没收拾好,这就去了。”

说完这句,钱总管就自行退下,朱皇后也只是颔首。

等钱总管出门,朱皇后才笑着看似乎已经神游的谢笙道:“可有什么要问的?”

“问什么?”谢笙装傻道,“皇上自来有头昏、乏力之症,这几日压力太大,兼之休息不好,又经历大喜大惊,病症加重,凑巧在那时被引了出来而已。”

“姑姑你已经尽力了,”谢笙做出一副劝慰的模样,“有些事,大抵只能说一句时也命也。”

“是啊,时也命也,”朱皇后叹息一声,也没非要给谢笙讲解过多的东西,随后两人又说了几句,朱皇后便当真睡了过去。但也只是一盏茶时间,她便醒了过来。

作为未亡人,她可以形销骨立,黯然伤神,却不能好吃好喝好睡,也不是说她不能这么做,只是她到底还顾忌着亲儿子严瑜的想法,难免就要做个样子出来。

谢侯派去京中的人果然发现京中一切如常,除了有几家被围之外,倒也没别的太大问题,便当即进宫求见太子,报了皇帝驾崩的消息。

严瑜当即大惊失色,命人敲响了丧钟,并立即组织人手,亲自率人前去迎回皇帝的尸身。

皇帝临终的情形和话语,早有人报给了严瑜知晓,严瑜恨毒了云尚书,当即将云氏全族下狱,并大肆抓捕云家三族的亲戚。若不是朱皇后和朝臣劝阻,他是想要诛灭云氏九族的。

云氏毕竟是外人,还好处置,可英郡王和四皇子身上,就不那么好处理了。

朱皇后好几日没吃饭,没什么力气,准皇帝严瑜捧了饭食亲自给朱皇后喂饭,朱皇后才赏脸用了一些。

“他们毕竟是你兄弟,”朱皇后道,“何况你父皇去世前,也原谅了他们的,便罢了吧,你两个嫂嫂都是好的,几个侄儿侄女,也和他们父亲不同,日后……且看他们自己的造化吧。”

严瑜听了朱皇后的话,有些动容,如今朝中谁不知道英郡王和四皇子的事情,可到底还是一家子兄弟,还死的那么惨,严瑜自然也就应了。

此番宗室出来的子弟,几乎是无人生还,出来的大臣,还在的也是寥寥,甚至有一半都被投进了大狱。

整个京城上空都弥漫着一股悲痛的气氛,不止是为了皇帝,也是为了在这次事件中死去的自己的亲人。

如今春日未过,天上再次纷纷扬扬。

不过这一次,下的不是雪,而是满城钱纸。

钱纸厚厚的堆积在地上,直把京城变成了鬼城。

好在这样的时日很快过去,人们总是健忘的。

朝中因为这事,空出了不少好位子。在走出悲痛之后,人人都开始忙碌起来。

先是太子登基,太后移宫,而后便是让翰林院提前散馆。不管是谢笙这一批人,还是之前滞留在翰林院的人,都得出来,到各部去补缺。

翰林院一时人员急剧缩减,每个人都没了悠闲度日的时候,好在等到秋天,就要加开恩科,圣旨已经下出去了,各地的学子,很快就会齐聚京城,带来新的活力。

户部少了云尚书,还少了不少云氏一系的官员,大清洗过后,整个户部几乎空了大半。

严瑜亲自求了温相出山,又把谢笙放到了户部。

论理谢笙该是做个户部员外郎,平调便算升了,毕竟多少人从翰林院出去,都只是七品芝麻官呢。

可严瑜却直接叫谢笙做了正五品的户部郎中,主管户部司,仅在尚书及侍郎之下。

高机遇意味着高压力,也意味着下属的不服从。好在如今正是用人之际,不少人的官职都高过原该有的位置,只是不如谢笙重要罢了。

但想想先帝临终前的话,又想想谢笙从小到大的才名和出身背景,又似乎是理所当然了。当然,重点是谢笙在忙乱之后的确能胜任,才是底下人服气他最重要的一点。

“谢侍郎,皇上宣召,快随咱家进宫吧!”

第233章

严瑜登基后, 改了年号为昌平, 如今说是才理清户部的事情, 谢笙将将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其实也马上要到昌平二年了。

严瑜登基后,面对着一干上书请他选妃的折子,有些头疼, 却也强压着折子,说要给先帝守孝一年, 不过他也就是这么要求了自个儿,普通百姓倒是只用守足三月即可。

其实若不是他还没和皇后大婚,他都想直接扬言说要守足三年了。

那些个催婚的老大人们之所以这么积极,还不是看着严瑜年轻好摆布,又后宫空虚, 早早的想把自家贵女给安排进去,好联系起前朝后宫。

不过严瑜本就聪明,又有朱太后护着,还有温相和谢侯帮忙,如今已经掌握了大半权柄。温相年老, 他与谢侯都不是贪权之人, 严瑜自然对他们放心极了。

严瑜登基之后, 本来想把朱弦调回京城,可朱弦也是个有野心的人,自个儿写了一封信回来,让严瑜放弃了这个想法, 如今宫中护卫头领,仍用着刘子新。

谢笙才下了马车,就看到了不远处慢慢领着人巡逻过来的刘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