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炮灰为王[快穿](151)

刚拧干毛巾,就听见屋外有人喊道:“岁寒,该出工了。”

“马上就来。”

孟则知应了一声,转身进了厨房。

锅里熬着的是红薯海鲜粥,有虾仁、鱿鱼、蛤蜊……海边的人从不缺吃食。

林家村的渔船都是木质的小渔船,适合在近海捕捞。

林家村附近的海域的出产还算丰饶,平均一天下来能捕捞到上千公斤的渔获,这还不包括老弱妇孺每天赶海找到的螃蟹和贝类。

每天晚上,国营水产供销公司都会派车来把林家村村民捕到的渔获运走。

这个年代,海产是除了猪肉之外,最受普通民众欢迎的肉类,因为海产产量大,所以相比于其他肉类来说都要便宜,大黄鱼一斤才四毛,乌贼一斤才两毛五,至于螃蟹贝类就更便宜了,一块钱能买五斤大螃蟹,十斤的大海螺。

因为海产没有太大的腥味,大多数清蒸一下就能直接食用,河鱼的价钱高不说(鲫鱼八毛钱一斤),因为土腥味重,不放油,不加调料根本没法吃。更别说像是泥鳅老鳖田螺这些了,那都是喂牲畜的,除非实在是饿得受不了了,一般人可不会把主意打到那上面去。

正因为如此,渔村的工分大都特别值钱,以林家村为例,其他村子可能十个工分才七分钱,林家村一个工分就值八分钱,出海的青壮一般都是记十工分,一天就能挣上八毛钱。就算是每天只在岸边赶海的老弱妇孺,平均一天也能挣上四工分。

当然了,渔民冬季是不出海的,而且岁末也不分粮食,需要自己花钱去买。

孟则知则是有自己的打算。

前身辛苦了二十多年,不过才攒下来四百来块钱的家当。这些钱里边,三百块是为林三义的工作准备的,一百块钱留作林小露的学费和生活费,剩下的钱勉强就够他送林小露去学校的路费。

村里都是每个季度结算一次工分,现在还早着呢。

孟则知需要一笔钱作为启动资金,不管是购买医疗器械还是药材种子。

他把目光盯向了大海。

这么想着,他跟在队伍后面,上了渔船。

等他再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家里老大媳妇已经做好了晚饭。

林小露也从她外婆家回来了。

这年头讲究父母在不分家,林家也不例外,好在这房子是前年新建的,虽然比不上村里其他人家的青砖大瓦房,但胜在宽敞。

“吃饭吧。”孟则知拿起筷子戳了个土豆放进碗里。

他发了话,林家众人这才纷纷拿起筷子来。

林小露夹起一筷子豆干放进孟则知碗里:“爹,尝尝这豆干,我从外婆家带回来的。”

“好。”孟则知打起精神来:“你外婆他们身体还好吗?”

“都挺好。”林小露说道。

“那就好。”

说着,孟则知转头看向林三义:“三义,反正你最近也没什么事,要不要跟着你何二叔学点拳脚功夫?”

他口中的何二叔以前是村里的猎户,早年还上过战场,会两手功夫。不过现在年纪大了,不常进山了。

他惦记着原剧情里,林三义被陆弘毅打断了一条腿的事。

“啊?”林三义张了张嘴:“学功夫?”

“嗯。”像是想到了什么,孟则知面色不太好:“这不是你马上就要去镇上了吗,听说现在镇上特别乱,我有点不放心……”

他爹一向不会撒谎,林三义看了孟则知一眼,就知道什么不放心只是借口。

但他爹既然都这么说了,加上林三义年轻气盛,本身对学功夫什么的也很向往,他当即点了点头:“好。”

第二天一大早,孟则知就揣着二十块钱,带着林三义去了何二叔家。

之后的一个月里,孟则知白天出海,晚上疯狂的吸收脑海中海量的知识,后来又托林二德从县里买回来一大堆纸笔,打算慢慢的将脑海中的知识整理出来,能流传下去自然更好。

他做这些的时候,从来都没打算瞒着林家人。

可想而知,他们在看见孟则知异常工整的笔记的时候是一副什么样的表情。

“爹以前的字我见过……”林小露张了张嘴,不太好评价她爹的字。

“我就说爹他最近变了好多。”林二德说道。

“不爱逗小宁了,更爱干净了,人看着精神了不少,说话也变得文绉绉的……”林大勇一向观察入微。

小宁是他的儿子,林岁寒的大孙子。

林岁寒以前出海回来,累的不行的时候,不洗澡倒头就睡是常事。到了孟则知这儿,一天不洗都不行,还得加上泡脚和刷牙洗脸。他不仅自己洗,还要求他们也跟着洗。

“还突然送我去学武。”林三义补充道。

想到这儿,他下意识的摸了摸嘴角上的淤青。

托那二十块钱的福,何二叔教的可认真了。

“小露没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前还好好的。”老二媳妇说道。

“听你们这么一说,”林三义抓了抓脑袋:“叫我想起一件事情来,就是小露收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你们都出去了,爹他抱着我哭了好长一段时间,我问他,他也不说。”

“爹他有心事。”林小露说道。

“和我们应该有点关系。”林三义说道。

“既然爹不想说,那咱们就当做什么也不知道好了。”老大媳妇说道。

“……我看行。”林二德点了点头

“嗯,我也是这么想的。”林大勇说道。

就这样,林家人以最快的速度习惯了他爹的改变。

作者有话要说:

孟则知:就算是变成老汉,也要做一个精致的老汉。

第116章

孟则知在林家村的日子还算舒坦,除了白天出海辛苦一点, 晚上偶尔偷偷摸摸的跑出去挣外快之外, 吃喝拉撒都有两个便宜儿媳照顾, 再省心不过。

很快就到了八月底。

早在月初的时候,林三义就去镇上的食品加工厂上班了。

孟则知准备带林小露去市里的中专报到。

行李很快就打包好了。

被褥是林大勇夫妇俩包办的, 老二一家帮着置办了两套应季新衣服和洗漱用品,林三义不知道从哪儿借了十块钱,给林小露买了一只自来水笔、一只钢笔和一瓶墨水。

有前身这个榜样在, 兄妹四个的关系相当融洽。

就连公社也送了三十块钱过来。

孟则知用这笔钱办了一顿还算丰盛的升学宴, 好好的热闹了一回。

“行了, 你们回去吧,我们走了。”

傍晚时分, 孟则知带着林小露坐上了国营水产供销公司派来的装海货的大卡车。

他们需要在县里住上一晚, 明天一大早再换乘大巴, 预计明天下午就能到市里。

村里的人都来送了:“路上注意安全!”

“好。”林小露激动的挥手。

车子打着弯驶上平坦的马路, 孟则知从口袋里摸出来一包香烟,拆开一支来, 递给司机:“师傅, 抽烟。”

渔民的工作环境驱使他们需要借助吸烟和饮酒来驱寒、壮胆、消除疲劳和打发时间, 前身就有很重的烟瘾,孟则知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不过前身抽的是老旱烟,也叫叶子烟。

林家村家家户户的自留地里都种着七八颗烟草, 自己炮制烟叶,自己卷烟丝……

孟则知不好一时之间改变太多, 平时也还是尽量按照前身的生活习性来。只是这会儿出门在外,人情往来不可避免,老旱烟不方便携带,香烟明显上档次一些。

“哟,大前门啊。”司机显然是识货的,他欣然接过了孟则知递来的香烟,又就着他的手点燃了。

吞云吐雾间,他瞥了一眼后座上的林小露,悠悠说道:“老哥好福气啊!”

“可不是。”孟则知笑的合不拢嘴:“我女儿打小成绩就好,考试从来都是前十名,一开始老师说可以让她试着报考中专的时候,我还有点不放心,好在是考上了……我家那三个混小子要是有我闺女一半省心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