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寒雪(55)

作者: 谢克江 阅读记录

“别这么说,燕儿。你是我的女儿,我比谁都了解你。说到你爸爸是因为你们去得早,那也可以这么说。但要把这罪过都归在清远一个人身上,恐怕还是说不过去吧?你和那个李玉和之间的事,比清远和那个顾阿炎在先。”

常燕就惊愕地愣住了,心底里油然升起的一股自责瞬间又变成无边无际的委屈,抽抽咽咽地哭了起来。

老太太接着说:“算啦。燕儿,你们发生这种事情,我是有着很大的责任的。你爸爸忙于工作,我就忙于照顾你爸爸,却把教育你的责任给搞丢了,这才养成你这独吃独占,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性格。既然过不下去,不能互相容让,那就随缘吧,我也管不了你们这么多了。要是你爸爸在的话,他是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女儿背叛自己的祖国的。我没有那么坚强的意志,也没有阻止你怎么做的能力了。随你们去吧。”

常燕不哭了。既然妈妈既不赞成也不阻止,也就是说自己的计划没有受到阻碍。但她实在没有想到自己的亲生母亲竟会送给她这么一番临别赠言,完全一边倒地站在女婿那一边,来反对自己的亲生女儿。常燕只顾沉浸在自己远走高飞的设想和计划所带来的兴奋中,完全忽略甚至没有意识到,这应是母亲对自己的诀别遗嘱,而不是什么临别赠言。

就在母女两个谈着话间,院子里一片笑声响起。常燕透过窗帘向外望去,原来是刘清远带着儿子说说笑笑地回来了。

第40章 56

常燕的目的达到了一半,剩下的一半看来只能留待以后再单独解决了。

这一次回来,她本来想把所有的后路都堵死的,为了不给出国后的新生活带来麻烦。争取母亲的同意和支持,是第一个目的,现在看来是勉强达到了,因为老人家并没有明确地制止和拦阻。但另一个目的,也就是和刘清远办理离婚,然后得到儿子刘遨的抚养权,看来母亲的态度很坚定,是达不到了。

常燕有点伤心,但还是比较平静地接受了。另外她甚至有一些嫉妒和憎恨。从母亲对女儿女婿的观点来看,刘清远已经赢得了母亲的原谅,而自己还没有。或者说,已经无可原谅了。

看到刘清远带着儿子放学后直接回到大院里住,而且从刘清远一进院时爽朗的笑声,母亲看到女婿进门时的一脸慈爱,常燕的失落感油然而升——在这个家里,自己反倒成了外人,成了几乎跟这个家不相干的一分子了。

刘遨对眼前这个有些发胖的女人有些紧张,想亲近而又感觉陌生,就躲在爸爸的身后,有些踌蹰不前的样子。在外婆的催促下,这才喊了一声“妈妈”,却又转身扑到外婆怀里去了。刘清远看到常燕在屋里坐着,起初也感到有些惊讶,但很快就平静下来,打了个不咸不淡的招呼:“燕子,你回来啦。不再出去了吧,孩子很想你。”

“是嘛?”常燕答非所问,“你一直在妈妈这里住吗?”

“是啊,是啊”刘清远有些不知道该怎么接妻子这句话了,“我们先是在招待所住了一段时间,后来是王连甫……”

“是嘛?”这回轮到常燕不咸不淡了,“你们还在招待所住了一段时间啊。”

刘清远一下子窘住了,脸上的表情变得有些僵硬。

常燕把丈夫扔在当地,转过身去抱住母亲:“妈妈,原谅燕儿吧。我不能陪您住了,还要回剧团收拾一下东西,明天一早跟剧组一起出发。刘遨的事,就继续辛苦你老人家了。”

母亲也有些动情,声音不再平静:“燕儿。异国他乡的,万里遥远啊。要是呆不惯的话,就早点回来吧。”

常燕使劲点着头,又俯下身来重重亲了儿子的额角一下,就冲出门去了。身影即将消失在院门拐角处的时候,后面传来儿子清脆的叫声——妈妈!

王家旺领着儿子王雪生来到那个山谷,翻过那个山坡,走到那个山梁。

在那个小小的山梁上,小小的松林之外,兀立着一座孤坟,里面睡着王雪生的亲娘。

“儿子,那些小王八蛋们说的不对。你是个有娘的孩子,只不过死的早,他们都没有见过。”王家旺指着眼前的墓碑,“你看你看,你的娘姓顾,叫顾阿炎。那一次她回娘家,肚子里怀着你,因为刚下了大雪难走,滑了一跤,就把你生在雪地里了,所以你的名字才叫雪生。因为你娘在雪地里生下了你,就受了寒气,来不及送城里的大医院,就死到这个山坡上了。爹以为你娘是恋着这片松树林子,这才把你娘埋在这里。以前你小,走不进来这片山谷,咱们村里也有规矩的,小孩子不能到这个山谷里来——所以才没有告诉你。现在你看到了,你是有娘的,你娘就睡在这里呢。”老旺虽然用手指着那块墓碑,但却不认得上面的字。儿子刚刚上了几天学,当然也不认得。但他这样煞有介事地指着,也就证明自己分明是认得那上面的字了。

王雪生虽然还小,听不太懂父亲絮叨的这些话,但他是个聪明又懂事的孩子啊,又或许还有着心灵感应的成分吧,就扑嗵一声跪在坟前,给里面的亲娘磕了个头。

这一年王雪生12岁。第一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会,家家户户围着电视吃饺子,全国人都在等候着零点的新年钟声。

《射雕英雄传》在城里的所有录像厅卖票播放,全城万人空巷。

农村的打麦场上支起桌子,上面摆着十二寸的黑白电视机,播放的是《霍元甲》。当奔放的《万里长城永不倒》曲调响起的时候,打麦场上就已经黑压压地坐满了人,整个城子里都是空的了。

这一年刘遨19岁,已经是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了。

在刘遨考上大学那一年,慈祥的外婆去世了。在外婆隆重而简单的丧礼上,邮递员送来了刘遨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按照父亲刘清远的意愿,他考取的是工程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系专业。

在刘遨上大学二年级的这年秋天,在滨海市百货大楼的对面,本市最高最壮观的建筑京剧团演出大厅里,一家名叫“滨海市华强建筑工程公司”的成立揭牌仪式正在锣鼓喧天中隆重举行。这家公司租下了整个已经废弃10年之久的京剧院,堪称全市最大规模的私营公司,揭牌仪式场面恢宏群英毕至,令全城为之瞩目。

这个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就是领着市危房改造管理办公室全员下海,第一个丢掉铁饭碗的传奇人物刘清远。

他敢于这么做,是因为比别人先一步看到了诱人的商机——整个滨海市从年初开始就到处在拆迁,在重建。作为一个资深建筑专业人士和政界业内人物,他比任何人都明白这全城大拆迁大重建浪潮的背后,意味着多么巨大的商机,多么巨大的利润。

人啊,只要在人生最关键的风口或岔路口,选择正确一次就足够了。

刘清远和他的兄弟们,这一次选择完全正确。

经过这几年的卧薪尝胆和生聚教训,刘清远的小金库里现金流颇为充盈。虽然滨海市也有这么几家经过工商注册的小型建筑公司,但无论从资金、人手和背景关系上来讲,都无法与刘清远抗衡。说到背景,最为关键的人物就是刘清远的发小兼同学王连甫。王连甫有着亲叔叔这个坚硬的后台,所有的政府工程项目理所当然地都会首选华强公司。因为,侄子王连甫是这个公司的隐形大股东,这个秘密只有他王市长和刘清远以及王连甫本人知道,绝没有第四个人了解其中的内幕。

华强公司成立之后,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就接了总量超过500万平米的工程大单。滨海新城、义乌小商品城、啤酒商街……。政府主导的项目一般都是提前支付工程款,根本用不着建筑公司垫资,不要说这种空手套白狼的生意傻子都能做,即便是垫资入场,同行中谁也无法跟华强公司竞争,只能是眼巴巴地看着刘清远们大把赚钱。有几个乖巧的,立刻把嫉恨塞到□□里,拿出一副卑微的笑脸,求到刘清远门上去,从他手里接几个分包下来的小单,照样也可以混得人五人六,在滨海市的大街上横着走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