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玩宋(194)+番外

它无疑是繁华的,但它的负荷也非常重,种种问题伴随着人口增长逐渐爆发,河道毁坏、黄河改道,粮绢运输日益艰难,水灾、地震、瘟疫等等天灾人祸也紧随而至。

换成任何一座城市,遭遇这么多磨难都会不堪重荷。

君臣两人在春夜微风中静立片刻,下了楼,各自归去歇下。

第二日,官家便要回京了。

这日洛阳城万人空巷,全都挤在禁军划出的界线外围目送官家离开,不少人当场就痛哭出声,惹得官家也眼眶发热。为了不引发动乱,官家忍下了倒回去与百姓行握手礼的冲动,忍痛登了船。

三司那边在回程路上一计算,发现官家这回巡幸洛阳竟没费财政多少钱,甚至还有赚!

原因在于洛阳那边说,为了支持官家过来巡幸,当地世族与富户们竞相出资,所求的,不过是在沿途的彩棚上打个小小的广告,还有在《国风》相关篇目上刊出鸣谢名单。

这相关篇目,还是当代文坛盟主欧阳修亲自操刀写的,因为牡丹花会上众人心潮澎湃,他们的王小状元凑到欧阳修身边提了一句:“此情此景,难道不值得赋诗文一篇以作纪念?”欧阳修本就很欣赏王小状元,当即有感而发,写就一篇精妙绝伦的新文章。

欧阳修眼下是《国风》主编,范仲淹卸任时转交给他的。王雱听完他的新文章当场狠拍一通马屁,又把自己一番小建议给提了上去,说这些人虽然有一部分仅是商贾,却同样有着拳拳的爱国之心,希望欧阳修能在《国风》上刊出这篇新文章并把这份鸣谢名单附上去。

欧阳修觉着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应下了。

就这样,洛阳这边根本不必往三司讨钱,便把迎驾事宜给办妥了!三司这边要支出的,只有官家赐下的一干赏赐,不过这些都是预算内的,老臣退休赐个宅子什么的再寻常不过,不算什么大事。

《国风》在洛阳也卖得极好,欧阳修在回去前直接留了份底稿在西京国子监直接印刷成册开始对外售卖,免了来回运输的耗损。

官家巡幸的余热还在,洛阳处处都欣欣向荣。没过几日,《国风》上的广告效力出来了,名单上的布庄、酒楼、笔墨店等等店家都开始迎来一大波新客。

原本许多人只是看在文彦博的面子上才掏钱支持迎驾工作,心中颇有些怨言,感觉文彦博是掏他们的腰包搞自己的面子工程。现在不同了,现在这些掏了钱的人都喜翻了天,大夸文相公诚不欺我。

没想到把店名与简单的广告词刊登到《国风》之上,竟有如此效力!

王雱是最不意外的人,后世许多报刊根本不能靠文章本身去养活,大多是靠植入广告来维持的。在后世没有进入信息时代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各种报刊把控着群众的信息来源,成为群众了解世界的唯一渠道。因此,穿插其中的广告特别有效!

《国风》的读者是受过教育的一批人,他们家底殷实,消费能力强,能在他们面前刷一刷存在感、让他们记得有这么个店,生意火爆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也有一部分读书人对《国风》上刊登商贾的广告很是不满,觉得这玩意玷污了他心中的文学圣地。

可惜这声音很微弱,王雱直接当没看见。

这年春天王雱迎娶媳妇的大计依然搁浅,由他一手策划巡幸之行倒是进行得非常完美。

牡丹花快要开尽时,王雱又领着小伙伴李元东去建设未来的西京文化公园和西京干休所了。

这事必须得用心搞啊,毕竟将来住进来的都是大佬,门生故吏满天下,儿子孙子也出息!他们都请过来了,还愁没人登门吗?

在那之前,范仲淹、庞籍和柳永都住进了王雱亲自监修的大园子里头。这是范仲淹的主意,范仲淹也没收王雱的园子,不过住是很愿意住的,还提议王雱把庞籍他们也请过来,要不然园子太大太空,住着太寂寞。

正如王雱所料,有这些大佬在的地方,永远都不缺主动登门拜访的人。连这边的一把手文彦博,在休沐日也登门去见范仲淹,找范仲淹聊天儿。

聊天的主要内容是:如何管住野马一样的王小状元。

范仲淹见文彦博一脸“我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的无奈表情,笑着说道:“这小子虽然爱胡闹,但也不是不知分寸的人,不会真做出让你难办的事。”

文彦博叹了口气。相处久了,他也很清楚这一点,要不然光凭王雱干的那些混账事就够他掐死那小子许多回了。

范仲淹又给文彦博传授经验,说王雱这人其实心软得很,你和他掰扯什么形势利益之类的,他能掰扯得比你更清楚,可你要是和他来软的,他会帮你想得比谁都周全。

范仲淹其实还觉得有点奇怪:“听春卿说,元泽在他手底下是一直是有商有量的,到你这怎么就不一样了?”春卿乃是吴育的字,吴育在洛阳时王雱天天跑他那蹭饭,殷勤得很!

文彦博一琢磨,找出根源来了:韩琦叫他记得提防王雱,所以他一开始确实摆出提防的姿态。

接下来的事,很多人都知道了,那个锅啊,真的是一口一口地往他身上扣,压根不带商量的!

文彦博:“……”

韩稚圭,你害我!!!

第一二九章

范仲淹他们过来后, 王雱去烦文彦博的次数少了, 见天儿往范仲淹那边蹭饭, 尤其还爱给庞籍献殷勤。这庞籍, 乃是他岳父的恩师,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四舍五入一下就是庞籍的话,司马光得听!

王雱是撬不动司马光的嘴,准备曲线救国从庞籍这边下手。

庞籍起初还觉得这小子太殷勤了些,后来接到他学生司马光的来信,让他警惕点王雱,才晓得王雱打的是什么主意。少年人急着娶媳妇是人之常情, 庞籍没司马光那么防着, 平日里和王雱还挺亲近的。

自从官家巡幸洛阳之后,洛阳城中兴起了一阵“格物学”之风, 因为王雱这厮给人展示的都是“格物学”的产物, 不少跟着张载研究格物之学的人甚至还有机会亲自向官家和随行诸官展示他们的学术成果!

更有甚者,官家前脚一走, 后脚就有人来说可以给他们投钱, 什么承包这项技术啊什么扩大生产投入市场啊。这些道理其他地方的人可能不懂,王雱却是抽空给他们讲过的,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掌握了技术, 你就有钱!

对于专注儒学经典的人来说, 这个诱惑并不大, 因为他们从出生开始就被洗脑往科举这根独木桥走。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耐过桥的,事实上很多人的大脑决定了他们生下来就会有点偏科。

这些人,本来都被放弃了,要么回家耕地,要么回家继承家业,总之,都已对仕途失去期望。

现在王雱给他们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格物学。

掌握了格物学,不管干哪行哪业都有益处,当账房先生的比别人更会算,当蒙学先生的比别人更会教,就连种地,也能种得和别人不一样!

王雱暗搓搓地挖着科举的墙脚,沈括那边传来好消息:他找出了出油率高的油菜花和豆种,对应的榨油工具也在现有工具的启发下摸索出来了。

按照沈括在国子监时搞的调研,眼下常用的油有芝麻油、大麻子油、苏子油以及蔓菁子油。还有些另辟蹊径,用红花籽来榨油,不过那是搞印染业时顺带做的,一般只用来点灯。

油菜花这时候叫“芸薹”,大部分人都把它当菜吃,用芸薹子取油比较少,一般用来做头油,供人抹头发上做造型用和滋润头发用,让头发看起来油亮油亮!

至于豆油,由于技术所限,眼下基本没有出现。

也就是说,后世常用的菜油、豆油都没普及,脂肪含量奇高的花生更是连影都没有。很多百姓家用不起油,往往是年节时买一些肥肉,榨出油来储好,做饭时节省着反复使用,平时根本不吃那煎炸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