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六零奋斗俏军妻(182)

作者: 燕** 阅读记录

私下嘱咐许扬,别和他交心,遇到事情不是推卸责任就是跑路,这种男的最让人不耻。

许扬拍着胸脯子保证,他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绝不会犯安小四的错误。不过想想温馨宁静的家,好像都没有他表现的机会。

听着那可惜的语气,银杏又想打人了,有病吧不是。

在火车站,俩人毫不意外的碰到“熟人”。

“哟,今儿的东西不多呀,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啊?”火车站的工作人员打趣,左看看右看看,来回两遍,确认俩人的脚边上没多余的行李。

许扬一只手提着行李,一只手牵着银杏,“我跟我媳妇回老家。”

知道别人为啥那么问,上次送岳父一行三人回去,赵志刚的车子塞得满满当当,车顶都没闲着,东西卸下来后,占了好大一块地。

顿时无数的目光从四面八方涌过来。

后来他主动又多买了三张卧铺票,和赵志刚三姐夫一起把东西挑到车厢里,多亏岳母细心,提前准备好扁担,否则就算扛也得好几趟。

幸好过年,卧铺车厢人不多,否则真怕没位置放。

列车员特地跑过来查看,意见挺大,又不是运输公司,虽说可以带行李,也得有个度。后来得知多买了三张票,可以给其他没位置的人休息后,才放过。

把三人送上火车后,媳妇又急着给老家打电话,想让田山林三兄弟帮忙到镇上接一下,山路不好走。

长辈行千里儿孙忧。

直到他们到家后打电话过来报平安,才算松口气。

银杏不好意思的朝人家笑笑,她不但在大院里面如雷贯耳,在火车站多少也是“名人”。

出名也挺简单的。

历经几十个小时的火车,小夫妻终于站在老家的地面上,天空中飘着细小的雪花,落在肩头,一会就消失不见。泥泞的路面坑坑洼洼,鞋底带起的泥巴点到处飞舞。

许扬把伞从行李里面掏出来,早准备好了,就怕下雨下雪,以防万一。

汽车站仍旧是那个胖胖的售票员,她还认得银杏,老远的就喊。

“哎呀,我就知道是你。你爸妈刚回来没几天,说你今天到,我算着火车就是这会。”

又仔细打量许扬,“这是你结婚对象吧,长得真精神,听说也是个大学生,还是个营长。你爸高兴的嘴都合不拢,你妈现在也变年轻了,逢人就笑……”

售票员巴拉巴拉的说个不停,班车上的其他乘客,不约而同的往小夫妻身上打量。

有闲不住的就开始找话,先把银杏问一遍,再把许扬打听一回。

大家就是这么的热情爱打听。

有人没见过银杏,但是知道张家湾有个姑娘考到北京,立马对上人了。

更有甚者询问银杏,她是不是吃羊奶长大的。如果是真的,以后有小孩子了,也弄点喂喂。这丫头父母都是农村人,不见得比其他人强,生个娃这么聪明,搞不好就跟吃羊奶有关。

吓得银杏赶紧跟大家安利,付出才有回报。她每天抱着书本看,天蒙蒙亮起床背书,晚上点着煤油灯做作业。父母也全力支持她念书,才有今天的一切。

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奋是唯一的道路。纵然天份高,伤仲永的也不少。

至于是不是吃羊奶,她没应,母乳才是最好的,营养价值最高。

本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谁知回到张家湾才发现,羊奶已经成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东西。

特别是小孩子,有的甚至每天喝一碗。

最火爆的要数陈家湾村长家的羊奶,好多人慕名过去买。有的嫌每天买羊奶麻烦,直接买羊。

点名就要村长家的母羊,其他人家的都不行。如果是银杏以前吃过奶的那头羊的直系亲属,价更高。

村长家生意火爆,已经率先带头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他特别感谢李大力,听说银杏要回来办酒席,打定主意拿五十块的礼钱,上次小舅子的儿子结婚,他才拿了十块钱哩。

第225章 别开生面的讲座

银杏在家只呆了四天,却一点没闲着。

过来找她说话的人一拨接一拨,全是大人领着小孩来取经。和强大队中心小学已经开学,因此过来聊天的人大都选择吃过晚饭后到。

好在家里的火盆烧得旺旺的,抱杯茶,抓一把瓜子,烤着火,和大家聊着外面的世界,说几句家乡话,感觉挺不错。

可许扬很不爽,全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有孩子读书太蠢的事,没有营养的话题,听一会还好,时间长了腻味。

孩子读书太蠢,那是孩子自己的问题,顶多再算个老师不负责任,家长基因不好,跟杏儿有毛线关系。

还有更搞笑的,这家跟那家因为一只鸡飞过界吵架,直接把鸡捉住扔回去不就得了,实在气愤不过,把鸡尾巴上的毛拔一根。多简单的事,用得着找杏儿评理。

他白天帮助岳父岳母收拾桌椅,卤肉炸菜,一天都没跟杏儿好好说说话,就指望着晚上这一小会,还被人截胡。

银杏拍拍许扬的手安慰他,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隔壁村有个在省城工作的出息人,以前每次回来走亲戚,李大力定会乐颠乐颠的过去,和人家聊上几句,问问读书的事。

哪怕只有一两句,他也牢牢记在心里,再一五一十的转告给银杏听。

不让他去都不行,觉得外面的人见识多,说的有道理,肯定有用。

大队小学的校长也过来凑热闹,只不过他不是来询问“疑难杂症”,他想让银杏去学校上一堂课。

大队里有小部分家长并不看中学习,从艰苦时代走过来的人,深信能饱肚子就是幸事。分田到户后,只要肯下苦力,田里就有收入,既然这样,还读什么书。

光今年一年,学校退学的人数就有十几个。

当然,其中不缺乏学生本身不想读,父母无可奈何,只能让娃回去跟着种田。

究其原因,是家长和学生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认识不够深刻,局限在乡镇上,坐井观天。

老校长一生为大队的教育操劳,每当有学生退学,最迟第二天他准备出现在对方的家里,了解情况,企图做通家长和孩子的思想工作。

无愧于心。

银杏点头答应,未来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文化水平,打工都没人要。就算在农村搞养殖,发展农副产品,也需读得懂各种注意事项,随时关注行业变化,找准销路。

可以这么说,读书不一定有出路,但是要想有出路必须多读书。

老校长用心良苦,从银杏家出来后,马不停蹄的去了大队书记家。想让整个大队都过来听听,最近农闲,又不会耽误事。

大队书记高兴啊,大手一招,把各个村的村干部叫过去开会,下死命令,要求必须参加,每家至少出一个人,同时强调要自带凳子。不带也成,站着听呗,不嫌累就好。

乐滋滋的,如果多出几个大学生,他的履历本上又多一项政绩。

许扬也要跟着一起。

他从没去过银杏的小学,也没跟她一起上学放学过。

心里酸溜溜的,那个刘卫国小时候天天跟着杏儿一起,每天有小美女陪伴,真幸福。

昨天还有人偷偷的给杏儿讲,刘卫国过年回来了,初六那天走的。他媳妇跟姑娘也一起,俩人的下巴上都有一块黑色印记,特别明显,一看就知道是亲母女。

许扬当时竖起耳朵听,力求一个字不落下。

幸好岳父岳母没在老家过年,否则多膈应。

更重要的事,那人没有见到杏儿。

谁知道他遇到出落得更加水灵的杏儿会不会做出丧失理智的事,还是不打照面的好。

人太多,校长最终把地点改到户外学校的操场上,位置很宽广,只是有点不好,四面漏风。

可这一点也抵挡不了大家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