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快穿,大佬!(120)

作者: 云弎 阅读记录

会试全国的举人中只取其三百人,自然是比例较少,但一层一层筛选过来,每一道科考筛选的人数都是逐渐递减的。

好比这次会试,约莫一千八百号人参与,平均下来大概四到五个人中其一。

但别看这个比例还挺高的,这是因为能参与会试资格的人早已经被筛选过了,若是按童生来算,能走到会试这一步还中了的,大约是八到十万人才能出一个。

那头霖恩侯府,也就是吏部尚书府也在关心着这次会试的结果。

一大早的赵老爷子就排出了小厮,使唤其去看榜,速速来禀报。

“老太爷,老太爷,出来了!”

“慢点说话。”赵老爷子慢悠悠地喝着茶,状似不在意,实则眼睛紧紧盯着小厮。

“上回来咱家的女公子果真中了榜,还得了会元,眼下街上正热闹着呢,我来时见那报喜的匆匆赶去报喜了,想来便是去的她那。”

那小厮说话手舞足蹈,颇为有趣,赵老爷子一听这话就高兴了,“行了,有赏!”

“去我徒弟那传话,就说来家里吃顿午饭。”

赵老爷子抚着胡须美滋滋的,兴致颇高,正巧刚下了朝回来的尚书,见他爹这般高兴,诧异地问道:“爹何事如此高兴?”

老爷子捋着胡须,得意地看了眼他儿子,“我徒弟中了会元了,我能不高兴?”

“说起来这孩子就是出息,这才多大,打从六岁开始童生试,直到现在,当年七岁小三元秀才我都听说了,如今□□已得了两元,还差一元可圆满了!”

“爹,人不是还没拜师吗?”尚书大人洗洗手脸,解了乏,耿直道,丝毫没有扎他老爹玻璃心的自觉。

赵老爷子瞪圆了眼睛,把手里的扇子扔过去,砸他不孝儿子身上,“那是人家孩子懂事,为了不让别人说闲话,与老夫说好了若来日能殿堂高中,便拜我为师。”

“她一个小娃娃以女子之身科举必然是不易的,我如何了能让她与人说闲话?若是外人说因老夫之故才考上,这不是委屈了那孩子,那就不是拜师,是拜仇人了。”

“等她来日不管能不能高中,我都让这孩子入我门下,嘉启那孩子不争气,文人世家硬是弃文从武,这么个好苗子我可不能错过了,那孩子你也见过了,品行才华样样皆行,争气得很!”

尚书大人让他爹给怼习惯了,摸摸鼻子道:“您说了算!”

“哼,往日你多照顾着些,若拜了我,便是咱们家的人,你这个兄长可要好好照顾人家。”

尚书大人摸胡须的手停了下来,他一把年纪了,儿子孙子都有了,他儿子都这么大了,现在要唤一个能当他孙女的女娃娃师妹,这老脸都拉不下来,他讪讪地打着哈哈,将这事带过去,想着来日再说。

但这来日来得特别快。

中午的时候,闻子吟如约到了霖恩侯府,来过几趟之后,那侯府的门房下人都认得她了。

到了院内,侯府一家人都在等着,菜还未上,就等着她这个小客人了。

霖恩侯府人口不多,都是一脉单传,且文人世家规矩极好,如年四十有子嗣便不可纳妾,因此人口单薄。

赵老爷子只得一个儿子,就是现如今的朝廷重臣吏部尚书大人,而尚书大人只得一子,便是弃文从武当上将军的赵嘉启。

赵嘉启从军,成亲晚,他儿子如今还在襁褓当中嗷嗷待哺,因此诺大的侯府正经主子也没几个,加上他平日在军营练兵居多,鲜少回家,因此一张八人坐的饭桌上才将将坐满一半。

见她过来,尚书夫人温和笑笑:“来,宝儿快过来坐,听老爷子说你今日要来,我特意吩咐王大娘做了烧鱼,葫芦肉,这些都是你爱吃的。”

赵老爷子的家人都是好相处的,怕闻子吟来京城人生地不熟,颇为照顾,经常喊她上门来吃饭,平日在国子监不见人也罢,但凡休沐必要喊人,因此闻子吟和他们也颇为熟悉,不多客套。

会试出闱日,会在礼部赐宴,俗称下马宴。

闻子吟从侯恩府回去后,便要准备参与下午的下马宴。

不同于乡试时的鹿鸣宴,下马宴规格更高。

不仅主考、知贡举、监场副,监试御史,监场参领、章京、游击,供给所各官等等,更有礼部尚书、侍郎会主持参与。

各官从中门入堂后,便在礼部尚书的带领下,行至香案前,三跪九叩行李,然后升堂,奏乐。

随后学子们依次入内,宴会就开始了。

因为场面颇为严肃,学子们第一次见到这么多朝廷命官,都战战兢兢,不敢多说多看,有敬酒行礼跟着照做就是,不敢有其他动作。

下马宴也不过是例行公事,眼下这些学子还只是取得参与殿试资格的小小贡士,自然没有让这些朝廷高官放在眼里,宴会举办的时间还不如前奏入场和行礼的时间长。

殿试紧随其后,离着会试放榜时间间隔不到一月。

四月十九日,天气正好,不冷不热,穿着单件春衫学子服刚刚好。

自黎明时分,取得殿试资格的三百贡士跟随小黄门和礼部官员的脚步,首次踏上了皇宫,踏上了皇宫大殿。

负责的官员和太监将他们领到保平殿,此处历来是东槐王朝国宴的举办地点,殿内宽敞辉煌大气,考生们低着头不敢抬眼乱看,四周都是带刀侍卫,尽管有三百来号人,但除了官员的声音,无人敢喧哗发出半点声音。

负责点名的同考官员逐一对学子们点名、然后便是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最后一一颁发策题。

值守的太监们,领着他们一个个入了座位,每章桌案上都摆了刚刚分发下来的策题卷子,殿试历来只要求写策论,能上殿试的该考过的都考了,为官者最重要的是对政事的敏锐性,因而策论是重中之重。

这次的策论内容便是分析东槐与北方呼烈格尔汗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提出解决办法,以此为题写一篇不下于六百字的策论,字数没有上限。

一般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是主战派便是主和,但是闻子吟不这么想,她喜欢双管齐下,直达中心。

呼烈格尔汗国是马上民族,虽说兵力强劲,民风彪悍,全民皆兵,但物资和国力上到底多有不如占据了中原的东槐。

因此,呼烈格尔汗国为了生存,历来在秋冬和开春之际在北方边境小城小镇烧杀抢掠,他们骑着马来去如风,抢了就跑,东槐的士兵们拿他们莫可奈何,这个问题因此一直得不到根治。

而呼烈格尔汗国见东槐拿他们没办法,更是猖獗肆无忌惮,甚至这几年来大大小小的冲突数不胜数,每年朝廷要花费不计其数的人力和物力去维护边界和平。

东槐的军力军资也大多用在了这上面,至于以西的骆迦国,因隔着一条诺大的险河,又有水军镇守,因此倒是相安无事,他们想闹也闹不起来。

闻子吟儿时,家中兵役便是因为北方冲突方才征兵。

这些事她都了若指掌,赵老爷子也会时常指点与她,赵老爷说的比外边的要清楚许多,外人只知东槐与呼烈格尔汗国关系不好,经常打仗有冲突。

但却不知一点,呼烈格尔汗国之所以如此,东槐却一直忍受没有彻底攻打过去,一直忍受着骚扰,再不软不硬地回击,即使皇帝每次看到此类的边境急报都怒火三丈,然而却一直没有真正爆发大规模战争,是因为两国之间私下有了协议。

东槐建国三代,底蕴并不深厚,当今皇帝是第三代帝皇,皇室尚在修生养息发展国力军力,并不想爆发战争,然而又拿呼烈格尔汗国没有办法,因此有一份不对外公开的两国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