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快穿,大佬!(115)

作者: 云弎 阅读记录

距离那日放榜大半个来月,位于大阳山下的闻家这个农家小院才渐渐冷清下来。

之前可谓是门庭若市,乡亲们还好,都是住一个地方的,除了态度上更亲近一些之外,旁的倒还好,倒是外面那些人,不认识的也爱上门凑热闹,混个脸熟。

着实把闻家人给累坏了。

唯有闻老婆子兴高采烈,半分不嫌麻烦,逢人便吹嘘自个儿孙女出息,是个双案首,考得头名,头名晓得吧?那就是最厉害的,顶顶厉害的!

她回头还颇为苦恼问老头子:“她爷,你说咱们家是不是得盖个大房子啊,宝儿这么出息,这来来往往的人,面上不说,心里定是瞧不起咱们,咱们也不能给宝儿拖后腿,给她丢人不是?”

闻老汉抽着大烟,呼了一口,“你说的也没错,可将来宝儿还得读书科考,这钱若是花在了盖房子上面,宝儿怎么办?”

“嘿,这简单啊,宝儿说了,上面县令知府都给了她奖励,还免费进学,啥都免费的,不花铜板,你啊,只管盖个好房子,让大家伙儿舒舒服服地住着便是了。”

这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闻家一大家子,若是加上第三代都娶妻生子了,后面这房子住着也不太够,因此,说起盖房子,全家都同意了,纷纷动员起来,出钱出力。

待闻家的大宅院盖好的时候,闻子吟已经踏上第三次科考的路上了。

这回是她一个人去的,雇了车夫,一个人上了路,她此次不仅是去科考,还要去府城进学。

半月后,闻子吟未回,但是府城传来了消息,闻子吟中榜了!院试案首,童生小三元!

县令大张旗鼓地上门恭贺,还以此为宣传,鼓励广大的学子努力上进,好好学,将来也考个秀才功名回来。

闻子吟这个秀才功名是实打实的,该有的待遇也都有,大阳村的方圆谁不羡慕?光是一年赋税就可以省多少钱粮了,可以多吃饱好几顿饭,也不必但是差徭。

随着闻子吟考上秀才,她的事迹逐渐传出来,向着周边蔓延。

秀才虽说不常见,但也谈不上多稀罕,但小三元可不得了了,还是个七岁的小三元,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还是个小女娃娃,这可多稀罕啊,百年都难得一见!

听说那负责院试的主考官学政大人都对这个七岁女郎赞不绝口,更别提老早就力挺过的知府大人了。

府城的府学在府城郊区,靠近一座矮山,环境清幽,占地极广,但是实则里面的学生并不多。

一来有资格在此入学并不多,二来也不一定所有人都会来此进学,因而人数寥寥无几。

闻子吟之所以会过来,也是华先生吩咐的,说是中了小三元便去府学进学,他给的惊喜便在此处。

师有命,怎敢不从?因而闻子吟就顺道过来了。

这里的学子认得闻子吟了,有那画师在放榜当日便画了小三元的画像去卖,还卖得不错,百姓们对这个小三元可是好奇的不得了,也有的说是买回去,放书房里,来日他们孩子也能高中,考个秀才。

随着这画像的传出,至少府城这地界儿闻子吟是无人不认得了。

她刚上前问路,便有人喊了她:“可是闻子吟闻师妹?”

来人是个穿着青衫学子服的青年,面容端正周身气质温和,他笑着问道。

“敢问这位师兄,黎院长可在?我要在此进学,如何办理?”

“师妹跟我来。”

等在青衫男子带领下办好进学手续后,他便带着闻子吟来到学院后面一座古朴的院子。

“院长,闻师妹前来拜见。”

第83章 科举女状元之权倾天下

院长似乎早有预料到闻子吟会过来,半点也不意外。

“你来了。”他笑眯眯道。

“学生见过黎院长。”站在院子里的鹅卵石地的小女童, 面容精致漂亮, 彬彬有礼, 一张小脸严肃正经地对自己行礼, 让黎院长颇感兴趣。

“你先生可有过来?”

“未曾。”黎院长听到这话也不意外,华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比谁都清楚。

“还未恭喜你摘得小三元,可愿转入我门下?”

闻子吟摇摇头,“黎院长说笑,华先生和霍先生乃我启蒙恩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他闻言眼里全是满意地笑意, 嘴上却哼道:“华俚这个先生可以一点都不靠谱, 若你来我门下, 不仅为师亲自教你,还有众多师兄指导。”

女童坚持:“先生很好。”

黎院长却抚着胡须哈哈大笑,他欣慰道:“你这孩子,尊师重道, 不错。”

“随我来吧, 你的华先生可是交代了你来取一件东西?”

————

乡试在八月,又称秋闱,闻子吟所在的这个地儿的省城叫戊平,而每三年一次的乡试的举办地点就在这里。

按现代话通俗一点讲,乡试大约是全省统考的高考,全省所有一二等以上的秀才均可以来参加, 只要中了榜,便可以获得举人功名。

时间过得不紧不慢,闻子吟在府学待了两年半,才等来乡试,几个先生的意思也是让她先沉淀下,过了童生试便不着急。

戊平距离农山县的府城约莫百里,路途遥远,为了到那有落脚地方可住,闻子吟是提前去的。

同行的还有府学里面的几位师兄,他们也是过了童生试,准备在这一次的乡试中下场试试,但他们并不像闻子吟一样,接连地考,有的师兄中途沉淀了一届乡试方才有把握下场。

考过秀才后,才算是真正取得了科举的入场券。

戊平的贡院建立在城东南,闻子吟和同行的师兄是八月初一到的,紧赶慢赶,到时凡是靠近城东的,靠近贡院的,客栈酒楼皆是满座,后来几人商量了下,一块凑钱租了个小院住下。

初六考官们入闱,举行入帘上马宴,待到初八才是学子们进场入考棚的时间,乡试要考三场,一场三天,还得提前一天接受检查,负责检查的官兵们从头检查到位,十分严格,比起童生试来说是大巫见小巫了。

因为在本朝举人便是含金量较高的士大夫阶层的起点了,有资格在吏部登记,幸运的话能当个候补官员,霍老先生便是举人出身,然而吏部官员是怎么选官的?

一叠的候补举人等着朝廷派官,这时候除了人脉外,主要就要看脸了,长相越好越具优势!

因此当年长相平凡的霍老先生会试屡落第,又等不到官做,便收拾收拾回乡下教书了。

闻子吟别的什么都没带,就带了个小铁锅和干粮以及换过包装的——泡面!

她之前在现代世界,随手丢进空间的泡面,在科举考试这种一连在里头吃喝拉撒全部自己管的地方,实在是方便极了。

既不考验厨艺,也简单省时间省事,烫过几分钟便可以吃了,再配上干饼子和肉干,别说三天,七天也能坚持。

带来的东西和人都经过检查后,没有问题才连人一块放入贡院考棚,待人进去,便从外边锁上了,不允许进出。

乡试的正副两个主考官皆是朝廷派下来的翰林、内阁学士,再由当地的官员作为辅助,组成临时的秋闱考官阵容。

在来之前,华先生霍先生以及府学的老师院长皆有提过,秋闱的考试内容,无外乎就是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

果不其然,初九首场,卷子一发放下来,闻子吟粗粗一看,卷题要求以《大学》一文、《中庸》一文,五言八韵诗一首,且每道题都得写两百字以上,另加每首三百字以上的经义四首。

初考便是考得秀才们的文采水平和记忆力,这是最基础的,然而最基础的对闻子吟来说最是没有难度,她过目不忘,这些要三天写完的东西,不过花了小半天便完成了两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