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科举之家有考生(187)

作者: 百果酒 阅读记录

”这是用正宗云南火腿切块儿吊汤,当火腿由原来的酒红色变成灰白色,就说明火腿中的营养和香气已经全部都渗透到汤中了。然后将火腿捞出弃之不用,只把吊好的高汤留在砂锅里,放入口蘑,鲜笋,这些东西不是为了吃,而是用来吸收高汤中多余的油脂的,当砂锅中的高汤变得如玉般的洁白纯净,这锅汤才算成了,最后加入盐、一把碧绿的菜叶,这汤就算是做好了……”

昱秋说,李雁回就不住的点头记。

“多谢!”

有了这汤的做法,李雁回笑弯了眼睛。

她在现代还真没有做过这口蘑火腿汤。她们那个年代,什么都是速食的。这南腿也是用化学用料加工而成的,很难买得到真正的三年而成的真火腿,她连原料都买不到,自然也就从来没有想过做这道汤。

但现在这里是古代、又是京城,只要花钱,这南腿还是能买到的。

等她回去了,就给李爹谢越彦他们做。

这一趟学了一道汤,这公主府没有白来。

李雁回喜滋滋的。

可小糖宝却不开心了。

这些东西,她在公主府常吃,她都不想吃了。

她现在最惦心的是李雁回上次说的那个比肉还好吃的青菜锅子。

“雁回姐姐,我想吃青菜锅子……”,小糖宝眨巴黑葡萄似的大眼睛可怜巴巴的望着李雁回。

“青菜锅子……?!”

李雁回想起来了。

这是她当初担心小糖宝总不肯吃青菜,说要做火锅给她吃,烫青菜都比肉好吃。

“你还记得呢?!”

李雁回捏捏糖宝胖嘟嘟的小脸,宛尔一笑。

“什么青菜锅子?!”

敬武公主有些奇怪。

这小糖宝不爱吃青菜是出了名的,现在竟然主动要吃青菜?!这怎么能让敬武公主不好奇呢?!

“回公主,就是火锅。用高汤做底料,将切成片的羊肉放入里面涮着吃,加上特殊的蘸料,在天寒之时吃最是养人滋补祛寒,用这种高汤烫的青菜加上蘸料也特别好吃……”

“我以前答应要给小糖宝做的……”

可是,后来公主府找到了小糖宝,小糖宝回了家,她就没做上了。

“那就晚上做!”

敬武公主一锤定音。

这小姑娘甚对她的胃口,敬武公主直接就把人留下了。

李雁回傻眼。

这咋还不让回家了?!

只有小糖宝高兴得直拍小手,“晚上有比肉还要好吃的菜菜喽……”

李爹、谢越彦和小姑父宋松安,还有八天才能出了考场,留下一天应该也不碍事……李雁回想着。

最主要的的是,敬武公主气势太盛,李雁回也没那胆子敢驳了敬武公主的话。

晚上的时候,公主府的厨房在李雁回的指导下,终于做出了像模像样的简易版火锅。

真正的火锅应该是那种红铜打造里面可以放炭火的那种,可是,小糖宝要得急,李雁回就让他们准备了上好的炭盆,里面烧着无色无味无烟的极品红萝炭,通红的炭火上放着一个红铜锅子,锅子里是用猪骨、羊骨、鲜虾、海蟹吊的底汤,正“咕嘟”“咕嘟”翻滚着,香气袅袅,鲜美之极。

左右摆着一盘盘切得薄如纸的上好小尾寒羊的羊肉,还有洗得干干净净的各种果蔬。

这锅子好不好吃,最重要的看的是蘸料。

碟子里的一份份蘸料,可是,李雁回用了心的。

有南乳、韭菜花、花生碎、辣椒油、芝麻酱、红油蒜泥、葱姜末……可以说,李雁回把这一身的本身都用在这些蘸料上了。

小糖宝吃得眉开眼笑的,直道好吃。

敬武公主尝了一口,笑道:“这倒是和我们行军打仗时吃的肉汤差不多……”

李雁回闻言后,眼波闪了闪。

第167章

小糖宝最喜欢听敬武公主说行军打仗的故事, 听说到了行军时的吃食,连最爱的肉肉和菜菜都不吃了,巴巴的请敬武公主再讲几个。

小糖宝的娘亲周绣娘是敬武公主贴身的侍卫长,深受敬武公主的信任, 小糖宝几乎可以说是在公主府长大的。

见小糖宝想听, 李雁回也是竖着耳朵很想听的样子,敬武公主莞尔, 就说了几个。

因为是在吃饭的当口,敬武公主就没有说那些有血腥的场面, 而是说起了行军打仗的军粮的安排。

听了敬武公主所说,李雁回才知道自己对于军粮这块知之甚少。

军队在行军打仗的间隙要扎营支帐、割草喂马、挖掘水井、埋锅造饭。

以敬武公主的神枢军为例。

每人要携带干粮三斗。

干粮多为炒面, 一般是七分小麦粉, 掺上约三分大豆粉、玉米粉或高粱粉, 再加稍许的食盐, 在锅中炒熟。

盐卤一块。

盐三升,放入锅中, 加水,用炭火徐徐熬干,结成盐卤。

豆豉饼子十块。

豆豉三升,捣成膏状, 加盐五升, 捻作饼子, 晒干。每顿食用枣核大的一块, 可以代替酱菜;

醋布一尺。

粗布一尺, 用浓醋一升浸泡,晒干,再浸再晒,至醋尽为止。食时剪下一寸布放入水里煮。

这些食物可以驰战数旬。

如果班师在道,去境尤远,储贮乏绝,可捡择羸瘦牛马宰杀食用。

牛一头、马一匹可供五十人食用一日,驴一头可供三十人食用一日;

松树皮十斤与米五合同煮至极烂熟,半斤可供一人食用一日;

每人带油麻子半升,如果缺水的话取三十粒含在嘴里,可以止渴。

……

“以上这些多为调料,士兵的主食仍为炒面,偶尔胡饼。”

“炒面行军时装在袋子里,吃的时候用水拌一下。”

“由于炒面太干,没有水送服的话根本无法下咽……”

敬武公主说到这里时,面有戚然之色,显然很是为将士的吃食忧心。

李雁回亦有同感。

她看过谢越彦的父亲写的《钦定兰州纪略》,里面就说“……断水三日,虽有炒面作粮,亦不能下咽”。

炒面太干,吃上三口就会糊嗓子,若无水真是吃不了。

军人抛头颅、撒热血、保家卫国,用他们贫脊的身躯护卫着广厦万间,用命守卫着千万百姓的安居乐业……吃的却是最差的吃食,就这若是无水时还吃不嘴。若是他们能在战场上及时补充体力和热量,也许,会有更多的人活下来……

李雁回突然很想为这些将士为做些什么……

她放下了手中的筷子,大脑飞快的想着有什么食物可以帮到敬武公主的神枢军……

突然,福至心灵。

别说,还真让她想到一样东西。

“公主,我会做一种伊面。”

“这种面保质期长久,不易霉变,最重要的是可以干吃,亦可以煮吃,水开即食,味道鲜美……”

“公主,要不要试一试……?!”

李雁回激动得杏眼闪亮如星。

李雁回说的这种东西就是三鲜伊面。

在方便面发明以前,中国已有类似的面食称为“伊面”或“伊府面”。

相传清代大书法家伊秉绶办寿宴,忙乱中厨子误将面条放入滚油中炸熟了,无奈只能将错就错,将已炸熟的面条煮一下,再浇上鸡、海鲜等炖制的高汤。谁知客人们竟赞不绝口,被誉为“伊面”广为流传。

而李雁回能记得这么清楚是要托某丰三鲜伊面的福。

李雁回小时候偶然吃过一次惊为天人。

长大后,赚的钱虽然多了,可是这个牌子的方便面却再难见到踪迹。

犹自记得,当李雁回某一天在大商场看到那熟悉的黄色,超级没质感一百年都没变过包装的某面时,眼泪都要下来了,当下就买了一箱回去。

还是一样的味道、一样的口感,一点都没变。

李雁回激动的将人家面袋背后印着的故事都记得清清楚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