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地府皇帝改造指南(42)

作者:三傻二疯 阅读记录

“……此外,既然召见了太常,那几位高士入禁中也要有个身份;总不能以庶人的身份与九卿对质——就先安排个郎官做一做吧,后面的待遇再看。”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孝武皇帝时代的政治跃升,就是这么的突如其来且猝不及防;而皇帝能在严刑酷法中保持对天下人才源源不断的吸引力,靠的多半也就是这一手不吝重赏的慷慨与豪爽。

当然,对于此次觐见的两位高人而言,这种豪爽就远没有想象中的吸引力了。随行的长平侯早就体会过朝廷功名富贵的顶点,还不在乎这个小小的郎官;至于穆祺嘛……郎官的俸禄能有几个大子啊?不就三五百石粮食嘛,差不多也就得啦。

不过,在天子及诸位宫人看来,这两位方士的淡定自若就很不一般了。三天后就要面对牵涉生死的判决,眼下又是寻常人做梦都想象不到的擢升;两项事关荣辱存亡的大事扑面而来,居然还能从容处之,仅仅这一番气度做派,也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那么,就送几位先生回去吧。”天子说了半日,已经又感到了某种熟悉的虚……倦怠,于是重新靠在了软垫上:“三日之后再行召见,看看结果如何。”

第19章

事实上,三日之后根本不需要劳动太常出马搞权威认证。月食和红光这种天象可不是突如其来的小打小闹,早在当天下午天色昏沉之时,暮色中隐约显现出的月相已经相当之不对头了;到戊时三刻,天子更是打破了数十年的成例,命御前缇骑持手诏突破宵禁,连夜奔赴东市,将刚刚才打烊准备歇息的方士四人组紧急薅了起来,扶上马匹一路狂奔,径直入上林苑而去了。

这些方士在上林苑中奏对了什么,大概天下也没有第六个人能知道了。但第二天一大早,消息灵敏的长安顶层权贵们仍然受到了莫大的震撼。因为就在当日卯时二刻,皇帝再次颁布谕旨,将前几日才任命为郎官的方士们擢升为侍中,禄一千石,算是正式跨入内朝高官的行列。

三日速通一千石还不算稀奇,稀奇的是旨意颁布的时间。众所周知,大汉朝廷是卯时一刻开始点卯签到,正式办公;而这份旨意卯时三刻就能明发,说明皇帝是早就派人堵在了丞相府的门口,搞不好还是连夜起草的诏令走完的流程——这样仓促、这样急切、这样迫不及待,简直操切到有损朝廷颜面了!

不过,更令人吃惊的还在后面。中午午时二刻,上林苑的侍中再次送出天子亲笔书写的诏令,将穆姓方士任命为侍中、太中大夫,赐金五百斤、帛千端,其余珍物无可计算;下午申时三刻,侍中第三次传达诏令,赐穆氏银印紫绶,可以凭此出入未央宫面圣;并赐爵大庶长、赐家宅田地。

——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皇帝之所赐爵大庶长而非关内侯乃至列侯,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迄今为止,封侯的大事还需要丞相及九卿集议通过,不好强行空降;换言之,这已经是皇权便宜行事的权限范围以内,力度最大、效果最猛的赏赐了!

旱地拔葱,一日飞升;速度之快,手段之狠;委实超越了长安一切大臣最狂野的想象——他们也不是没有见过因皇帝宠幸而急速蹿升的佞臣,但即使昔日之新垣平、李少君,也从来没有这样不讲道理的升迁法!

还要不要脸了?!

皇权逾越底线至此,即使驯服已久的丞相九卿们也大感不快,甚至犹豫着是否要打破惯例,罕见的封驳封赏的诏书。但到酉时二刻,上林苑又命人送来了一份书信——显然,皇帝激情上头之后自己也晓得有些不对,所以迅速下诏找补,向整个官僚机构解释如此非分恩赏的缘由,好歹往后拉上一拉。

用信上的话说,这一次“恩出非常”,是因为方士们两个巨大的贡献:其一是治好了皇帝绵延一月有余的风寒;其二则是进言有功,劝谏天子克制欲望、节省开支,并为君上所鉴纳。《齐策》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天子千金买马骨,为天下正人君子树立榜样,不正是符合古人的经义吗?

丞相及九卿依次传阅书信,只觉得一脑门子冷汗,从头顶涔涔而下;说实话,要不是认得皇帝的笔迹,他们几乎要以为这是板上钉钉的矫诏了。喔,这倒不是因为什么“进谏”——皇帝固然意志刚硬,但接受谏言也是常事;最令人疑惑的,却是书信中引用“面刺寡人之过”云云,等于是公然承认了自己也犯得有错!

——皇帝居然肯认错,莫非是天上下红雨了?!

更抽象的是,从书信的行文逻辑上看,皇帝之所以公然承认错误,似乎是要以自己的错误衬托出几位方士忠贞谏言之至关重要,以此为非分的恩赏做辩护——这成什么了?这不成了拿皇权的名声给佞幸做垫脚石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