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地府皇帝改造指南(395)

作者:三傻二疯 阅读记录

儿宽看向了董公,眼中已经灼灼闪出了亮光。

但董公神色不变,只是轻轻摇了摇头。

“儿长史。”他称呼着儿宽的官职:“你千辛万苦要找大将军、找皇后,真的只是为了太子的安危着想,要用心谏止皇帝么?”

“仆不敢妄言——”

“儿长史,要说实话。”董仲舒打断了他:“特别是在我们的这位天子面前,一定要说实话。”

儿宽的面色倏然而变了。

显然,虽说满嘴大义,口口声声为太子着想,但儿宽私下里那点微妙诡异的心思,其实一点都不难猜测——皇帝要把太子放在上林苑里培养,等于全盘推翻了以往的教育计划,另开了一盘新局;这盘新局的形势尚且不知,但作为过往教育计划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以往权力格局中冉冉升起的伟大心性,儒生却万难忍耐这种变故!

先前一切都是定好了的,皇帝要让太子读诗书、读周礼,读儒术,读儒术长大后亲近儒术,他们这些大儒也就能飞黄腾达,从此大展拳脚,尽情施展他们的治国之道;光辉前途璀璨耀眼,由不得儒生不怡然自得,欣欣自诩;怎么现在时势突然一转,原本定好的利益格局,居然刹那间就反转至此呢?!

他们不能接受!

正因为不能接受,所以儿宽才要尝试阻止。太子进不进上林苑其实无甚干系,但太子要偏离原本的培养路线,那却绝对不能够允许!

不过很可惜,儿宽儿长史的心思还是太急切、太躁进了,以至于董仲舒这样忠厚老实的人,居然都一眼看出了他的用意——当然,如果连董仲舒都能看出他的用意,那就更不必提他们那位沾上毛比猴还精的皇帝陛下了。也就是儿宽这句话是私下论述,要是当着天子的面亲自开口,还不知道会惹出多大的风波呢!

当今天子的脾气大家都是知道的,要是真心诚意顾虑太子的安危直言进谏,估计他笑一笑解释两句也就罢了;但这种含沙射影露半拉屁股的搞法,大概是真觉得自己的安稳人生太过舒坦,要给九族狠狠上一波强度了——上一个在私下里嘀咕储君的是田玢,你要不看看他结局如何?董博士提醒一句“说实话”,是真正的金玉良言,一点不掺虚假。

骤然被尊上揭穿了心思,儿宽自己也觉得尴尬,只能垂头不语,默默忍受。不过,在场抱有同样心思的显然绝不止一人,在短暂的沉默后,有位亲近的弟子还是出声辩护:

“先生,这件事还希望先生能体谅儿长史,也是体谅我们。毕竟,毕竟我们实在太想上进了……”

董仲舒:…………

董仲舒有些说不出话来。说实在的他也知道不少士人跟着自己学经术动机不纯,多半是想借着儒学往上爬,所谓“取青紫如拾芥耳”;但无论如何,先前总要设法遮掩,装出一副安贫乐道无所不足的模样;可也不知道是不是先前辨经不利骤然刺激了恐慌,现在的儒生们态度骤然翻转,俨然大有一副“不装了”的模样了!

你们的脸皮还真是可以哈!

——可董仲舒能怎么办呢?他是宗师不是太师,根本没有那个权力打压这些一心进步的后辈,甚至还不能不稍加辞色,免得进步的热欲一旦消失,连团结一心的向心力都会消弭——于是思来想去,只能低声开口:

“就算希图上进,又哪里有你们这样的做法!”

弟子们赶紧大礼下拜:

“请先生不吝指点!”

董仲舒略一踌躇,终于叹了口气,从袖子中摸出了一卷绢帛。

“这几日。”他道:“我一直在看叔孙通叔孙博士,先前为了制定朝礼,向高皇帝上的谏章。”

他停了一停,又道:“你们以为,叔孙博士制定的礼制,合乎周礼吗?”

诸位弟子愣了一愣。要知道,叔孙博士制礼的往事也算是儒家的经典IP了,到现在大概没有一个儒生不是耳熟能详。昔日天下初定,群臣争位,散诞无礼,上个朝活似市场卖菜,高帝忧之;叔孙博士于是为高帝制定礼制,约束举止,判明尊卑,终于让朝政整整有肃,而高帝亦为之大悦;儒生与皇权之间的亲密合作,大概就肇始于此。

当然,在叔孙通制定礼法之初,高帝就再三声明,太复杂的礼仪他根本不能举行。于是叔孙博士操起砍刀一通乱砍,删繁就简,最终搞出来的礼制与周礼、《礼记》,不说是一脉相承,至少也可以算毫不相干。属于周公复活后都只有大吐口水的顶级ooc同人。

董仲舒不动声色:“那么,对于叔孙博士编订的礼制,诸位又是作何见解呢?”

众人的面色更加诡异了。显然,哪怕时过境迁数十余年,叔孙通改出的那个ooc同人礼制在儒生中都是极为尴尬的话题——孔子云“克己复礼”,追述礼制就该追述周礼,而绝没有后代儒生自行发挥自行创造的余地;改编不是乱编,更何况叔孙通这种纯粹拍屁股拍出来的神经同人?篡改原典、悖逆先贤的大仇,岂可共天地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