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付是可以应付,只不过作为亲自见证了整个流程的当事人,卫青仍然对这个成品抱有莫大的怀疑。而且,上林苑在技术上的失败还不止体现成成品质量的完全不可控上。总的来说,到现在为止皇帝大张旗鼓找了三四百人搞了五六天,花了七八千斤的硫磺石灰和鸟粪,折腾出来的成品只有:
“……头一批样品是两百斤。”卫青小声道:“我家,我家陛下说,请丞相省着……省着一点使用。”
说到此处,他都有些不好意思。皇帝陛下一生放纵恣意,为所欲为,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但凡世上所有的一切珍物,从没有不堆山填海,挥霍无度的;他自自在在爽了几十年,大概平生还从没有松口让步,咬牙说出“省着用”这么小里小气、吝啬之至的酸话来。
但没有办法,没有办法。理论上说黄色炸药的制备工艺并不昂贵,但理论上也只是理论上;几天以来皇帝强行上马制造,浪费出去的财物足足价值百斤黄金——也就是说,这第一轮造出的炸药,平均每斤的消耗,都可以与等重的黄金媲美,是实实在在的在扔黄金砸人,花费惊人之至。
当然,单单是花费惊人之至,其实也就算了;皇帝拼命咬一咬牙,未必供应不上。但问题在于,这玩意儿每失败一回,都可能伴随着一次——甚至是几次——完全不可控制的爆炸;而炸过几次之后,那就连长安朝廷都实在顶不住了——就算上林苑辽阔无际,外人万难窥伺,但隔三差五一条浓烟直冲云霄,长安城中可是看得清清楚楚。说实话,这也就是皇帝还待在军中没有回京,否则别人搞不好还要以为上林苑里发生宫变了呢!
有这样现实的困难横亘于前,那老登也只有咬牙退步,先把勉强搜集到的第一批样品交割出去再说——至于其余……唉,还是等技术真正突破之后,再谈其余吧!
不过,工业进程上的落后,当然也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诸葛丞相看了一回,面色就微有迟疑:
“两百斤火药,是否……”
是否不太够?
诸葛丞相可能不太懂炸药,但他可太懂长安城了;长安城百年帝都,修缮的工事之宏大完备,完全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如果大略来说,那么长安用于拱卫城池核心的城墙,就足足有三道之多——外城、内城、宫城,每一道城墙都是铜墙铁壁,每一道城墙都是耗尽人工;其中最为巍峨高耸的外墙,甚至断断续续花了秦汉两朝上百年的时间。其中用于修筑墙体的青石都不是烧制成的,而是以人工从骊山中开凿出来,用原木做轮子一路滚到长安城下,再用垒土法将青石抬起来,费力巴劲的送到墙上,用石灰夯筑成形。
平均来讲,运一块巨石要花二十个壮年男子六个多月的时间,其后的打磨和修缮时间还不计算在内。长安城墙数十万块砖石,都是这么一块一块的搬下来再砌上去,如果城池规模有所变动,还要拆一部分重新修建,前前后后花费的功夫,大致可以想象——直到武帝朝的中期,长安狱中一半的犯人都要被“黜城旦”呢。
这样耗费人力修筑出的伟大奇观,千百年之后都不能抹消的坚固堡垒,实在很难想象会被区区几百斤的黄色粉末破防。更何况,这种黄色粉末的效力,似乎连制造者本人都不太能确信的样子。
卫青的嘴唇嗫嚅了片刻。如果论本心的话,他还是很想替自家陛下争一争脸,拍着胸脯保证这些试制品绝对没有问题,完全可以保证攻击的烈度。但如果——如果要论良心上的实话,那似乎又……
总之,他迟疑片刻,只能道:
“可以用隧攻法。”
“隧攻法?”
“挖掘地道逼近城墙的地基,然后在地道中填入塞满炸药的木桶,引爆之后,足以炸塌城墙。”卫青如实解释:“如果多处引爆,使对面首尾不能相顾,那么借机进军,应该可以大获全胜。”
挖隧道攻城的方法倒并不罕见,但在这种狭小密闭空间搞爆破,则实在突破以往正常的想象。而最关键的是,无论此法是否可行,他们都再没有时间做进一步的验证了——对长安城的围攻必须要快、要果决,最好在十天半月之内就乾坤底定、胜负分明;这样才能让曹魏洛阳朝廷措手不及,达成当年高祖垓下决战,一举而定天下的效果。而毫无疑问,不管战略设想有多么精妙绝伦,将整个大棋全部寄托在这未知的战术上,似乎也……
丞相罕见的迟疑了片刻:
“可靠么?”
“应该可靠。”卫青脱口而出:“这是穆先生解释过的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