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既然朕都道歉了,儒生就该闭上他们巴拉巴拉的破嘴,老老实实听朝廷说话了——圣旨后面长篇铺排,详细解释了劣币案的起始及经过,逐一回驳了京中盛行的谣言,郑重保证将要严厉处置相关罪犯;并在最后花费了整整三页,特意讲述识别□□的各种生活小窍门。
儒生们能煽动民意,最激进也是最厉害的说法,就是指称大汉建国七十余年,伪造货币的大案小案爆发已有十余次,无论如何处置都无法禁止;既然伪造的货币无法识别也无法禁止,那与其白白受损,不如大家掀了桌子重开天地,回归到上古三代,根本没有货币和贸易的时代。
这种煽动相当拙劣,但确实能直击心扉。所以谕旨大用笔墨,不厌其烦的列举了上林苑中工匠试验出的种种检验货币的小窍门,并且要将种种窍门集结成册,免费发行,供人实验,以此来验证谕旨中反复强调的观点——货币是不可短缺的,伪造货币是可以设法预防的,做事不能因噎废食,一切改革还是要往前看。
当然,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舆论攻势的核心,还是要针对哪些小嘴特别能说会道的儒生。所以旨意的最后一段,是邀请士人们亲临上林苑,亲眼见证工匠们检验货币的操作,以此来正人心、靖浮言。
显然,如果儒生们是怀着真挚的热情,坚定不移、毫不掺假的相信着自己的言论,那么他们就应该到现场来亲自检视;老老实实印证自己的猜想;那么无论对错与否,都可以算是光明磊落、正大体面。而如果畏惧不来,甚至还公开诽谤,大说疯话的么……
老鼠要是自己跳出来了,那事情反而简单多了,是不是?
第115章
“这就是传闻中的‘火药’?”
武侯俯下身来, 仔细打量陈设在面前的竹筐,竹筐以绢帛垫底,乘放着浅浅一层淡黄色的粉末。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这一层淡黄色的粉末都实在寻常之至,看不出任何出奇之处。但丞相府的秘书卫氏将这小小一撮黄色粉末捧给他时, 却显得格外的小心、郑重, 乃至畏手畏脚, 甚至——甚至还特意请求武侯退后了数步, 才小心翼翼的将那一筐黄色粉末放在几案上, 立刻又退了几步。
“这是上林苑试制出来的黄火药。”卫秘书小声道:“第一批样品,请丞相过目。”
说完这一句话,卫青也难免有些心虚。说实话, 虽然口口声声称呼这是“试制新品”,两位皇帝(无论死活)也死鸭子嘴硬, 共同坚称这是上林苑的重大技术突破, 在火药路线上的伟大革新;但实际上深入一线指导工作的卫、霍两位心知肚明,非常清楚这个“突破”有多少水分。
没错, 穆祺倒是实践了之前的诺言, 毫不藏私的向他们传授了必要的化学知识。他告诉卫青, 提高炸药爆破性能的关键在于达到燃烧中的零氧平衡,而平衡的重点往往就在于引入的氮原子基团——硝基占比越高, 爆破的威力越强;大名鼎鼎的“黄色炸药”□□, 就是在苯上引入了三个硝基基团, 威力可见一斑。
这个解释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相关的实验似乎也没有什么难点——实际上,卫青与霍去病用网购来的那一点简单用具, 三下五除二就搞出了第一批样品——有这样的成功案例再先,地府老登从容听卫青演示完之后,才立刻生出了莫大的信心,觉得这一次胜利必定在望,伟大突破近在咫尺,光辉前程唾手可得,于是立刻拍板决断,同意了将实验在上林苑全面推广,试制第一批样品。
然后嘛,然后他们就发现,实际工业流程中的化学反应,和实验室里的化学反应,可能——可能稍微有一点区别。
总的来说吧,即使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培训,西汉工匠也很少有严格按照流程办事的意识;他们大概知道怎么配比原料,也大概知道怎么看火候和估算时间,可能也清楚一点安全生产的基本常识——这些常识用来应付冶铁、造纸其实已经绰绰有余了,但合成火药毕竟是一个相对来说精细一点的操作;这么多的“大概”合拢起来,那个效果嘛……
反正,在上林苑无故爆炸了十余次,炸死了无数倒霉的野鹿野鸡野兔之后,工匠们也只勉强交出来这么一点成品——以穆祺的评价看,这仍然是一堆很难被称为合格的次品;但没有办法,时间紧任务重,他们也只有拿这种玩意儿来交差了。
当然,交差归交差,稳定性上的差距却是实在抹消不得的。为了避免使用中真搞出什么大事,卫青与霍去病不能不按照书上的理论,用多孔的疏松的泥沙状物质吸附工匠们搞出来的“炸药”,设法减缓反应速度提高安全阈值——至于这些“多孔的疏松的物质”哪里来嘛……这么说吧,老登趁人不备偷摸着回了现代一趟,带了个大麻袋把穆祺买来用来防水的硅藻土挖了个干干净净。用硅藻土混合他们试制出来的那堆危险产物,算是勉强可以应付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