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地府皇帝改造指南(329)

作者:三傻二疯 阅读记录

敲骨吸髓之后,还要人家发自内心的感恩,果然这世界上的残酷,真是远远超出了一切天真者的估计。

皇帝抛下毛笔,用手敲一敲几案,于是张汤膝行而前,恭恭敬敬地将舆图接了过来。圣上平静开口:

“流放和杀人的名单你先拟好,朕过目之后,就让廷尉动手。对了,接下来还要操办犒赏有功将士的大事,这样欢天喜地的日子,不能沾了晦气——你们动作要快一点。”

从来只闻新人笑,哪里听得旧人哭?实际上,在当今圣上的处事风格中,被弃如敝屣的旧人已经不是什么哭不哭的问题了,而是连死都得挑好时间、挑好气氛、挑好位置,要死得干脆、死得安静、死得悄无声息,不能打搅了陛下宠幸新人的兴致。

而如果更想深一层,这冰冷漠然的要求,既是处置犯官,又何尝不是在处置张汤呢?等到大事了结,张汤这个同样牵涉大案的御史大夫,是不是也得在私下里干脆利落的自我了结,不要给圣上添一点麻烦?

没有人知道这个答案,或者说,也没有人敢知道这个答案。张汤只是恭敬下拜,一句话也没有多说。

和张汤交完底之后,劣币案中最残酷、最血腥的大清算环节,就算大体了结。一如先前所说,在这样欢天喜地的日子里,皇帝并不太愿意返回长安,亲自见证杀人杀得血流成河的恐怖景象——喔,这倒不是他有什么特别的怜悯,纯粹是猜到了京城中自己的宝贝亲戚一定会哭哭啼啼,喊天喊地,到处求情,所以根本懒得见他们而已。

当年江充搜查巫蛊,武帝却特意待在甘泉宫中养病,基本也是出于同样的意思。所谓眼不见为净,只要离长安城远一点再远一点,城中的一切血腥脏污就沾不到他的身上;皇帝依旧可以从容平淡,置身血海之外,做一朵干净而纯粹的盛世白莲花——大抵如此。

但很可惜,盛世白莲花白归白,却也不是任何事情都能不染尘泥,清白无垢。在大刀阔斧、痛痛快快的事情做完之后,皇帝又要办更艰难、更琐碎、更不让人痛快的麻烦事了。

——他得琢磨着和儒生们辩经了。

有句名言说得好,天下的事情,坏就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是儒生全部站在对立面,杀他们都不用第二把刀子,驻扎在长安附近的军队就能把事情办个干干净净;要是儒生完全是自己人,大家联合起来收拾豪强,其实也可以合作得非常愉快。但现在的麻烦在哪里呢?麻烦在连皇帝自己都不知道,这群潜伏在自己朝廷内部的士人,到底是个什么态度?

如今的儒生不同于魏晋南北朝的儒生,尚且还没有堕落到不理俗事虚空大赢的地步;相当一部分儒生在批判劣币案时,都是抱着一颗真真正正的拳拳之心;不管未来如何的污浊、僵化、恶臭不堪,至少在现在——儒学尚且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现在,投身其中的士人中仍然有为数不少的理想主义者,是以一种纯粹的对乌托邦的热忱在震喉发声,吐露自己坚定不移的心声。而某种意义上,也正因为他们吐露的都是真挚、诚恳、毫不掺假的心声,儒学那一套重归上古的谬论,才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重归上古靠谱不靠谱,其实一般人也不知道;但儒生宣扬这一套时的热情与真诚,却是一目了然,骗不了人的。这样真诚热情、毫不动摇的坚持着自己理念的理想主义者,想来应该是不会故意说假话的吧?

——当然啦,事后证明,儒生确实也没有故意说假话。他们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说了自己深信不疑的好东西,从没有过一点点的疑虑;至于深信不疑的好东西怎么会变成那副模样——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不过,无论一开始的热情与真挚在日后被扭曲成了什么样子,热情本身都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够随意的抛弃与抹杀;这也是穆祺千万次的劝说皇帝,希望圣上能够稍稍高抬贵手的缘故。毕竟,圣上也不会希望看到君威之下,万马齐喑,朝堂一滩死水的模样吧?如果鱼死网破,玉石俱焚,搞不好就是东汉党锢之祸的后果——有理想有热情的人消磨殆尽之后,就该轮到各路妖魔鬼怪轮番登场啦。

这个说法很有力度,很有洞见,连天子也不能不赞同穆氏的意见。所以说,这最后一份给儒生们明发的圣旨,一改往常大棒加粗的恐怖恫吓,而改为了平铺直叙、娓娓道来的讲道理。

比如说,为了安抚京中对□□案的激烈情绪,让热血上头的儒生能够稍稍冷静;天子就非常之罕见的在这一份谕旨中承认了自己失察的错误(说实话,□□案把馆陶大长公主都牵扯进来了,要说皇帝没有责任,那谁也不能相信)——当然,这个道歉依旧是过于委婉、过于含蓄,在穆祺看来力度实在太弱、太少,与其解释,不如果说是口嫌体正直的傲娇;但在天子看来,这寥寥几行文字,则已经是匪夷所思的让步了——朕都道歉了,你还要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