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地府皇帝改造指南(315)

作者:三傻二疯 阅读记录

“……说实话,如果陛下要想千秋万载,那恐怕什么制度都无能为力;但如果想要避免‘六七之厄’,尽力延长国运,那么一套运行正常的体系,或许还可以有一些大用。”

以历史而论,武帝死后儒生再起,被酷吏们摧折久了的贤良文学怨愤不堪,都在私下里议论什么“汉家有六七之厄”;而他们也果然在四五十年后扶持了王莽上来,好好给了汉家一记暴击。死后的事情本来也管不了了,但仅仅从这个时间上来看,就可以判断出儒生力量扩张的狂野迅猛——不过四十余年的时间,原本敬陪末座的卑微工具人居然就能堂皇登场,强势到篡位夺权的地步了!

事有轻重缓急,相比起虚无缥缈,不知结果的“神圣性受损”,似乎还是儒家的威胁更直接、更迫切、更不能规避。两害相权,这个咄咄逼人的威胁,难道不该是首要解决的重点么?

穆祺注视着刘先生,神情颇为殷切;而其用意,则已不言而喻。

刘先生犹豫片刻,终于缓缓颔首:

“……好吧,具体的安排,我会和‘他’商量一下。”

在踌躇半日之后,刘先生终于从蜀军营中折返,找到了另一个“自己”。双方闭门密谈,具体议论何事,已经不能知晓。但第二日一早,长安天子即从军中传出谕旨,明发长安,通令施行。与往常的惯例不同,这份谕旨一反常态,谈论的不再是绵延多日的劣币案,而是提及了军队在战后的处置。谕旨宣称,先前为了预备战事,在军中培训了大量的军医,如今战事已毕,这么多军医卓有功勋,亦不能随意安置;因此下令在县及乡的三老以下,设置医官一职,由退役的军医充任云云。

如果只是粗看主题,这张旨意也只是寻常。毕竟劣币案后皇帝百般安抚军队,出台了不少恩惠人心的政策;如今给随军的军医按功劳安排一个职位混一混,似乎也不算是什么出奇的事情。唯一出乎惯例的,大概就是这张旨意格外地——呃——详细。

大汉自有制度,皇帝与丞相的分工,一向极为明确;以如今的惯例而言,大约是天子在内朝议论大政方针,敲定之后明发给丞相府办理;照此惯例,天子在诏书中允诺了军医们医官的职位,那么这个位置具体的职能及俸禄,应该由丞相府负责拟定。但如今皇帝越俎代庖,却在圣旨中荡开一笔,特意叙说了这些新任医官的职守:他们要负责在地方看护病患、防治瘟疫、收集草药,以及“广纳贤良、传授医方”。

是的,医官们不仅要负责构建最基础的医疗体系,还要负责拣选人才,向他所驻守的地方传授知识——不仅仅是医学知识,还有作为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常识;而朝廷赐命之后,对后一项还会有考核。圣旨中明确规定,关中的医官三年两次,其他地域的医官五年一次,都要带着自己培训的优秀弟子到上林苑接受考核,顺便接受新的、更高级的教育。

——换句话说,一旦这些的医官就位,就等于无声无息之间,将整个教育权都抓在了手里。

教育权抓到了手里,剩下的事情就要好办得多了;既然规定了每三年五年来上林苑接受一次考核,那么考核合格之后,皇帝龙颜大悦,向成绩优异的人才赏赐官职、爵位,借此建立一整套选拔体系,那不也是顺理成章之至的事情么?草蛇灰线,伏笔千里,这才是谕旨中的关窍所在。

事实证明,虽然皇帝平日里简单粗暴,大棒横扫,但真要用起心机,同样也可以精深微妙,难以克当;皇帝亲自斟酌、亲自动笔,努力将最关键的词句隐匿于重重的排比与修饰之中,不叫儒生们察觉端倪——毫无疑问,舆论与教育是儒生绝不能弃守的两块阵地,要是贸然插手,搞不好会有直接开战的嫌疑。

如果儒家只染指了顶层的三公诸侯,那直接开战其实也就开战了。以武帝的心狠手辣,原本也不在乎杀几个丞相九卿;但要命在于,至少迄今为止,儒家走的都是基层路线,普惠道路;如果下定决心,不怕损失,那公孙弘这种人杀了也就杀了,但只要皇帝精神状态稍微正常,还没有进入巫蛊之乱后半疯的魔怔人境界,那都不可能派出酷吏,到民间去和儒生激烈斗争,所谓转相属引,波及无数——你的统治基础还要不要了?

要打老鼠,却怕伤了玉瓶儿;这就是与儒生斗争的为难之处。不过想来,如今的儒生全副注意,尚且还放在圣人之言的道德理论上,对于这种纯粹出于数理的玩意儿,或许是并会不怎么留神的——当然,他们留神了大概也看不懂,这就是学科之间的天堑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