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我们还是谈谈怎么打匈奴吧。
不过,相较于知识上的挫折,最令皇帝难以忍受的还是身边人的反差。长平侯卫青几乎是和他一起学的数学,现在也亦步亦趋的走到了几何与函数部分;虽然迄今为止,卫青将自己的学习状况隐藏得非常好,但皇帝依然从痕迹中敏锐地发现,卫大将军似乎也不觉得这些天书有什么太大的难度!
难道他还成了三人团中进度最慢,水平最差,理解力最次的那一个了?!
欺天了!
可以说,在察觉到这一点端倪后,皇帝的内心是相当受刺激的。没错,他早就认识到了自己的军事能力远不如两位大司马大将军,但君主善能将将而非将人,再说霍去病也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天子门生。冠军侯将星闪耀,也只能说明青出于蓝,他这个老师眼光格外独到;培养将才的手腕如此高明,只会助长皇帝的自矜。
但现在,铁一般的现实横亘在面前,却是无所如何也遮掩不过去了的了。数学这种玩意儿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而有天赋的人甚至都搞不懂平凡人怎么可能不会——武帝的脑子其实相当聪明,可与霍去病及卫青比起来,那种差距就相当之刺眼了。他甚至悲哀的觉得,过去冠军侯的巨大成功,可能真不是因为自己教导有方,而是人家天生天成,怎么打都能赢。
……不是家人们,这就实在有些让人破防了。
当然,大汉天团也不是没有想过别的办法。因为武帝不愿意到老太太那里做“小刘”,所以常常由霍去病将他的疑问转交给邓老太太,再把疑问转达回来。这样的中转效率当然不高,而且也很容易暴露自己的短板。老太太在差不多摸清了这位“刘先生”的底细之后,就曾很委婉的转达过建议——他其实可以考虑把精力用在文科和实用技术上。
皇帝:???!
你几个意思?
他大为愤怒,以至于违反了大汉敬老养贤的政治正确,出声抨击:
“荒谬绝伦!朕还有什么经纶典章,需要向她请教?是四书五经,还是诸子百家?这些人仅仅浅薄无知也就罢了,居然还敢如此狂妄!”
没错,虽然现代世界的生产力进步了可惊可怖,令古人惶恐惊叹的地步;但以皇帝这几个月的见闻来看,现代人的力量强则强矣,在文学典章上的造诣却委实不敢叫人恭维。就以他们的东道主穆祺穆氏为例吧——看看他那些狗爬字!看看他那些粗鄙之语!看看他日常写作的那些些不学无术的遣词造句!他们的所谓“文科”,又有个什么搞头?
现代世界的语文历史课本,皇帝又不是没有翻过。以课程要求而言,能在高中教育背下《论语》、《孟子》的,都可以算是文科中的高手高高手了。以老刘家的文学素养和学术成就,用得着在这样的低端局里打滚吗?也不辱没了身价!
话不投机至此,皇帝的语气已经相当不悦。天威震怒之下,连霍去病都不能不噤声。但出乎意料,一直侍立在侧的长平侯卫将军居然开口了:
“臣先前外出的时候,也曾拜会过那位邓老校长,并请教了一二。邓老校长告诉我,‘文科’也并不只有经纶典籍、吟诗作赋;还有更精深的学问。”
皇帝抬起了眉:
“你还见过那老太太?”
“不错。”大将军道:“臣在这里的身份,毕竟是去病的舅舅……”
大汉三人团在幸福村里行走,总是要有个合法的来历和恰当的人设,做为对外的掩护。穆祺斟酌再三,为霍去病伪造的人设是“身手敏捷品行优异却不幸丧亲从小失学的好青年”;卫将军的人设自然随之更易,变成了“身手敏捷的好青年那与人为善气度恢弘的好舅舅”;至于刘先生嘛,目前的人设大概是“爹味很重脾气很大但非常慷慨的大怨种”(注:该人设暂时对本人保密),每个都很符合平时的表现。
可以想像,三种人设之中,最受欢迎的肯定是长平侯卫将军——冠军侯毕竟是太闷太高冷了,除了少部分被强力慑服的鬼火少年,以及独具慧眼,能一眼看穿年轻人天赋的邓老太太之外,在大众舆论中的存在感并不强;真正在村子里长袖善舞、以诚待人,桃李不言而下自成蹊者,还得是兢兢业业的卫大将军。
说白了,要不是卫将军这几个月来与邻为善、乐于助人,靠灵活而高明的社交手腕打下了坚实基础;孝武皇帝因旱灾而谋划出的狂野拉拢计划,绝对没有任何落地的可能。小恩小惠收买人心说起来倒是简单,但现在的世界是你免费发米发面发牛奶,人家就愿意白要的吗?大多数人能够收下“赏赐”,不是因为皇帝的什么“恩惠”,而纯粹是看“小霍舅舅”的面子——愿意收礼感谢,主动和你扯上关系,那也是一种信任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