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只有程一山这样一心扑在军中又远离中央集权的人才一直看不明白朝堂的局势变化。那些被大部分官员看好的皇子们也有主动向他抛出橄榄枝的,毕竟他在军中经营这么多年,总还有一些威望。
奈何程一山油盐不进,别人劝他听命某一皇子,他就跟那人说要忠君,万万不可有非分之想。因此程一山就从皇子们眼中的香饽饽变成了眼中钉,有人借着赤亭诗案把他拉下马,自然也有人想要趁机把他灭口,好接管他手中的军务。
程一山父子如了那些人的愿,死在了回都府的路上。他们的死就像是一颗石子投入大海,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受到这件事影响的,也只有程家人罢了。对于程家大夫人而言,她在都府的运筹全都失去了意义,在得知丈夫儿子遭遇意外后,她咬着牙处理完了他们的后事,在他们下葬的当天选择了自尽。
在流放路上的程老夫人得知大儿子死讯后,也忍不住撅了过去。从程家被抄家到一路上艰辛的流放经历早已让她身心俱疲,她整个人全靠着大儿子和大孙子这口气系着。如今得知大儿子和大孙子已遇难的消息,她的一口气也泄了,没多久就去世了。
程一水以前生活在母亲和大哥的庇护下,日子过得很是舒坦,在原故事的流放路上,也有司露和三房的人供他指示。现在却不一样了,三房的人早就跟他们分道扬镳,他的主心骨母亲和大哥也都已撒手人寰,再也没有人可以给他依靠。
在处理完母亲的身后事后,他越发沉默,原来自以为是的聪明和才干是因为有母亲和大哥给他依仗,没有了他们,自己什么都不是,他只能继续跟着流放的队伍往西去,以后一生都蹉跎在西部的荒野里。
赤亭诗案之后五年,南方的起义军被镇压,即便如此也有不少瓯越人拒绝接受统一治理,他们从沿海迁居到了隐秘的大山里,过起了不通人烟的生活,成了官府口中的“山越人”。
桃源村的众人也都冠上山越人的名义开始在附近的村镇和外人接触。除司露母子外,桃源村的其他人早已改名换姓,把自己活成了真正的本土人士。
赤亭诗案后八年,老皇帝病故,四皇子在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新一任国君。由于老皇帝病故前几年的种种错误决策,整个皇朝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新帝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中原腹地,放松了对南方地区的管理。
桃源村的中心当初一起逃难过来的几户人家,再一次坐到了一起。
“今天聚会,是为了桃源村的晚辈们。”柳大伯现在已经是桃源村的村长了,他继续道,“我前段时间已经去长清府把我们桃源村的户籍信息登记入册,以后大家都有了清白的身世背景。可以正常的出去走动,村里的晚辈们也可以参加科考。”
“我是再也不会出去了,现在在村里住着就挺好。”刑娘子开口道,她和大部分人一样,都习惯了桃源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经过那段时间的奔波流离,没有什么比现在这种安定的生活更让人觉得幸福的了。
桃源村这几年发展的不错,西边的山地在司露的建议下开垦成了梯田,沿着梯田一路下去就可以到附近的村镇。结合这边的气候环境,梯田里的稻子可以做到一年两熟。稻子的产量上去了不说,他们还开启了梯田养鱼的模式,光梯田里的收成就能保障大家的生活,更别说森林里的野兽药材资源了。
村里人还在森林里发现了桑树,确定这边适宜栽种桑树后,大家在村子附近种上了一片桑树林。桑树的果子用来酿酒,叶子用来养蚕织布。桃源村光靠桑葚酒和布匹买卖就赚到了不少钱。前段时间司露和刑娘子还商量着,索性在桃源村开一个制衣坊,光靠卖布匹赚的不多,直接做成衣服卖出去说不定更能赚钱。
和附近村镇的人来往密切之后,也有一些真正的“山越人”知道了桃源村并迁了进来。桃源村也不仅仅是当初逃难进来的那几户人家了,新迁入的村民采用了圆形的房屋设计,也和关系比较好的几户人家围城一个圆形建房。现在的桃源村也算是附近规模比较大的一个村子了,圆形的房屋设计也是村长的一大特色。
第48章 我的儿子死在了流放路上12
“你们不愿意出去,晚辈们总是要出去的,难道你还想把他们关村子里关一辈子吗?就算你的儿子辈不出去,孙子辈就不出去了?”柳大伯等大家讨论声渐消之后开口道,“我今天找大家来的目的,是想和大家明确一件事情。大家都知道我们当初为何会到桃源村定居,我们所有人在外面都有亲戚,碍于我们的身份,我觉得就算以后大家能出去,亲戚之间最好也还是不要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