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谢归晚 刻度尺上的生活
谢归晚的一天,始于清晨六点整的闹铃。没有寻常人初醒时的懵懂挣扎,更没有半分留恋被褥的暖意。
铃声只振动了空气的某一缕,她便已睁开双眼,眸底一片清冷澄澈,精准得如同被设定好唤醒程序的精密仪器。
一米八二的身高赋予她起身动作一种利落的流畅感,仿佛弹簧从紧绷状态瞬间释放,无声地落在冰冷的地板上。
她的公寓不大,更像一座被精心规划的微缩堡垒。
色调是纯粹理性的灰、白与原木色,物品摆放遵循着严格的几何规则:书脊整齐划一,桌面空无一物,连仅有的几盆绿植都选择最好养活、形态最规整的品种,沉默地站在角落,如同尽职尽责的卫兵。
这里缺乏“生活”的烟火气,更像一个设计精良、纤尘不染的样板间,每一寸空间都昭示着对混乱的绝对排斥。
六点零三分,她站在洗漱台前。
冷水泼面,牙刷以固定的频率和力度在齿间移动。随后是十分钟精准控制的拉伸,肌肉在静默中舒展,每一寸纤维都遵循指令。
早餐是一杯不加糖奶的黑咖啡,配两片全麦面包。她坐在高脚凳上,视线平直地投向窗外尚未完全苏醒的城市天际线,咀嚼的动作缓慢、规律,带着一种近乎仪式化的专注。
从睁眼到拿起玄关钥匙,整个过程被压缩在三十分钟这个完美区间内。
七点整,她准时踏入地铁站口,如同投入汹涌的金属河流。
早高峰的人潮带着疲惫与焦躁,在她周身却奇异地“分流”。并非有人刻意避让,而是她自身散发的那股“生人勿近”的气息,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冰墙。人们本能地在她周围留出一点稀薄的空隙。
谢归晚戴上降噪耳机,物理隔绝了车厢的嘈杂。目光穿透人群,牢牢锁在手机屏幕上滚动的行业报告文字里,眼神如同扫描仪,专注而平静,过滤掉一切无意义的干扰。
偶尔,仍有视线不受控地粘附在她身上。
过于出色的容貌和鹤立鸡群的身高,让她即使在最拥挤的车厢里也如同聚光灯下的存在。
谢归晚能敏锐地感知到这些目光。
每当此时,她会微微侧过头,目光如冷箭般精准地捕捉到源头,然后,极其轻微地点一下头。
这点头并非善意或回应,更像一种无声的、礼貌的警告:“我看到你了,请保持距离。”
一个清晰无误的边界标识。
随即,她的视线便毫无留恋地移回屏幕,仿佛刚才只是拂开了一粒尘埃。
被注视者往往在那一瞥之下感到一阵无形的寒意,讪讪移开目光。
八点五十五分,谢归晚踏入办公室。空气似乎因她的到来而凝固了一瞬。
她脱下剪裁利落的大衣挂好,打开电脑,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没有一丝多余。
“谢工,这个方案,麻烦你看一下…”
同事拿着厚厚一叠文件,刚走到她桌旁开口,话音未落,谢归晚已经伸手接过,指尖快速翻动关键页,目光如激光般扫过图表与数据。
同事甚至没来得及坐下。
“第三部 分的数据支撑明显不足,”
她开口,声音清晰平稳,没有任何情绪起伏,像手术刀精准地划开病灶,
“尤其成本核算表,第七项与第九项存在逻辑断层,导致整体偏差率预估在5.2%。建议立即参照上季度B项目的基准线模型重新测算,修正路径我标记在附录三的备注里。”
她将文件递回,指尖点在她用铅笔划出的几行小字上。
同事张了张嘴,脸上掠过一丝尴尬的讪笑,准备好的解释胎死腹中。
他知道谢归晚并非刻薄,她的世界里没有“顾及情面”这个变量。
她只看到问题本身,以及最高效的解决路径。那些在旁人看来必要的人情世故缓冲带,在她眼中不过是阻碍效率的冗余噪音。
解决问题是唯一目标,过程中的情绪波动?那只是需要被忽略的系统杂波。
午餐时间,办公室瞬间松弛下来,充满了食物的香气和放松的谈笑。
谢归晚的工位却像风暴眼中唯一静止的点。她安静地取出自带的保鲜盒,里面是水煮鸡胸肉、西兰花和藜麦,分量精确。
同事热情的招呼声传来:“谢工,一起下楼新开那家川菜馆子尝尝?听说水煮鱼绝了!”
她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穿过隔断:“谢谢,你们去吧。下午项目评审会的材料,有几个关键数据需要再复核。”
理由充分、无懈可击。
真实的原因是,群体性的、漫无目的的闲聊,那些无意义的寒暄和情绪共鸣,对她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毫无产出的能量消耗。她宁愿在这片刻的独处中汲取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