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向光处的回响(11)

作者:岸上舟 阅读记录

"胃又有点不舒服。你那个穴位按摩方法,具体按哪里?"

方蕴宁立刻拨通了周汀钰的电话。响了五声,就在她以为会被拒绝时,电话接通了。

"...喂?"周汀钰的声音透过话筒传来,比平时更加柔软,还带着一丝疼痛导致的虚弱。

"足三里穴,"方蕴宁直接说道,声音因紧张而略微发颤,"膝盖下方四指宽处,胫骨外侧。按揉三到五分钟,配合深呼吸。"

电话那头传来轻微的布料摩擦声,像是周汀钰在调整姿势。

"找到了...有点酸痛。"

"那是找对位置了。"方蕴宁不自觉地放柔了声音,"别太用力,持续按压就好。"

沉默在两人之间蔓延,但电话并未挂断。方蕴宁能听到周汀钰轻微的呼吸声,想象她此刻可能靠在床头,黑发散落在枕上的样子。

"好点了吗?"几分钟后,方蕴宁轻声问。

"嗯..."周汀钰的声音带着困意,"谢谢。"

又是一阵沉默。方蕴宁握紧手机,生怕错过对方的任何一个字。

"那篇文章,"周汀钰突然说,"其实写得很好。只是我想找理由和你...讨论。"

方蕴宁的心跳漏了一拍:"我知道。"

"静禾她...只是对学术有热情。"

方蕴宁没想到周汀钰会主动提起:"她很优秀。"

"但不像你。"周汀钰的声音越来越轻,像是快要睡着了,"没有人像你..."

电话那头传来平稳的呼吸声。周汀钰睡着了。方蕴宁轻轻说了声"晚安",却没有挂断。她听着那熟悉的呼吸声,仿佛回到了两年前那些共眠的夜晚。

直到手机电量警告响起,她才依依不舍地结束通话。窗外,东方的天空已经泛起鱼肚白。方蕴宁却丝毫不觉疲惫,心中充满久违的希望。

也许,只是也许,那些破碎的东西还有机会重新拼凑。

第6章 交锋

午夜十二点半,方蕴宁的书房仍亮着灯。电脑屏幕上是她刚写完的项目进度报告,光标在最后一行闪烁。窗外偶尔传来几声虫鸣,为夏夜增添几分静谧。

她的目光落在邮箱界面——上周那场深夜通话后,周汀钰没有再联系她。项目例会上,她依然保持着礼貌而疏离的态度,仿佛那个在电话里软声说"没有人像你"的周汀钰从未存在过。

方蕴宁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犹豫了几秒,还是点开了新邮件。收件人:[email protected];主题:关于转型阻力的数据疑问。

"周董事长,"她斟酌着措辞,"在分析子公司数据时发现一个现象:越是历史悠久的分公司,数字化转型阻力反而越小。这与我们之前的研究假设相悖。不知听澜集团是否有类似观察?如有任何见解,将不胜感激。"

发送后,方蕴宁立刻后悔了。这个时间发工作邮件太不专业,问题也显得刻意——她完全可以在明天的例会上提出。正要点击撤回,屏幕突然显示"新邮件提醒"。

周汀钰的回复,发送时间凌晨00:37。

"这种现象在听澜确实存在。附件是东南亚分公司的案例分析,可能与你的研究相关。简而言之,老牌企业往往有更强的'求生意识',而中间梯队最容易陷入'创新者的窘境'。"

方蕴宁瞪大眼睛,不敢相信周汀钰不仅秒回,还分享了内部资料。她急忙下载附件,发现是一份详尽的报告,甚至附有周汀钰手写的批注。

"谢谢!没想到你这么晚还在工作。"回复发出后,方蕴宁咬了咬嘴唇,又补充一句,"胃好些了吗?"

这次等待了三分钟。

"好多了。你的穴位按摩很有效。"停顿一下,"最近在赶董事会的材料。"

方蕴宁几乎能想象周汀钰蜷在书房的样子——她工作时常把头发随意挽起,戴一副金丝眼镜,累了会无意识地揉捏后颈。

"别太熬夜。"方蕴宁打完这行字又删掉,换成,"需要帮忙吗?我对董事会报告有些经验。"

发送后,她紧张地盯着屏幕。这次等待了足足五分钟。

"谢谢,但不必了。你的项目已经够忙。"接着又一条,"不过如果你有关于传统零售数字化转型的案例,可以分享。"

方蕴宁立刻翻出自己去年在哈佛做的研究,精选了几个典型案例发过去。邮件往来持续到凌晨两点,从具体案例延伸到行业趋势,再到学术理论与商业实践的差异。就像从前无数个深夜的讨论一样,只是现在隔着冰冷的屏幕,而非共享一张沙发。

最后一条邮件来自周汀钰:"天快亮了,休息吧。明天例会见。"

方蕴宁盯着这行字看了许久,仿佛能从中解读出什么隐藏信息。最终她只回复了一个"好,晚安",却在心里默默补上:梦里见。

上一篇: 如何追求胆小鬼 下一篇: 时差十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