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们怎么处理的?”顾瑶问道。
“回皇上……”司马煊这时指了指身旁的上堂许崇山,说道:“还是许大人有经验,他给同州七县的县令都下了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任务的,便直接写折子参他们,让朝廷免了这些不作为的地方官,而做得好的,他也上奏朝廷,建议朝廷给这些人升官。如此一来,这同州的几个县令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也好,或者为了升官也好,都不得不下去推行田亩新政。”
顾瑶点了点头,道:“奖罚分明,如此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还有其他的吗?”顾瑶再问。
这时许崇山回道:“皇上,刚刚司马公子说的只是其一。这推行新政最难的地方还是人心二字。当地的官绅富商不少,但这些人再多,也远不如当地普通的老百姓多。只要能让当地普通的老百姓团结起来,那官绅富商们就算想隐瞒他们的田产数目,也隐瞒不了。”
“对,第一次挂牌的田产数目公布后,有不少百姓扮成乞丐或者叫卖的货郎偷偷给知府衙门送信,举报一些少报了田亩数目的乡绅富商。正是因为有这些百姓敢冒着生命危险举报,同州的乡绅们才无法隐瞒,只能如实挂牌田产。”司马煊补充道。
听到这话,顾瑶嗯了一声。
心想,果然人民群众才是变革的力量,走近群众,发动群众这新政才能真正推行下去。
当普通的老百姓都支持新政,并且愿意为了新政冲上前去与压迫他们的官绅地主斗争时,那这田亩新政就能成功。
所以推行新政的关键还不在她这个帝王,甚至也不在于朝廷有多少有才能的官员,而在于这天下被剥削,被欺压,被挤压生存空间的贫苦百姓被激发了反抗意识后,自觉推动这个国家朝更好的一面发展。
第1058章 恭喜朕做什么?
元祐十年三月初八。
辰时一刻,文武百官们准时来到了皇宫,参加今日的大朝会。
百官们和以往一样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聊聊诗词、茶酒。
但在发现人群中有两个有些陌生的面孔后,一些官员便闭上了嘴巴。
“那个是许崇山吗?”
翰林院大学士张昭和几位同僚站在昭和殿前面走廊的一个角落里。
“对,就是那个在同州推行新政的知府许崇山。”站在张昭旁边的御史大夫黄承光小声回道。
“他回来了,看来同州试行新政已经有成果了。”张昭皱着眉头说道。
“是啊,这新政马上就要在全国各地推行了,我家的田还没卖出去呢。”御史大夫黄承光一边摇头一边叹息。
想到自家那几千亩地,一旦新政推行,每年就得交几百两银子的田亩税,他就头痛。
张昭苦笑一声,道:“别说你家的田了,我家的两千亩地挂在地铺半年了都没卖出去。昨儿去问了一下,说是现在田价还在跌,良田八两一亩根本卖不出去。”
张昭此时十分后悔,三年前没有趁着价格合适将家中田卖出去。
现在好了,想卖也卖不出去。
两人正聊着时。
承光殿的大门开了。
司礼官大声宣道:“时辰到,宣百官进殿。”
文武百官们听宣候,速速排成了两排,有官阶高低排队,官品高的排前面,官品低的则排在最后面。
众人进殿后一起向大殿上的帝王行跪拜大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金銮殿上的顾瑶微微抬了抬手,道:“诸位爱卿平身。”
待下面的官员都起身站好后,顾瑶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说道:“众位爱卿,今日咱们只议一个议题,那便是田亩新政。田亩新政是朕在元祐五年时定的涉及国家赋税、田亩管理的一项新政策,于元祐六年开始在同州、杨州、泸州三地试行。如今四年过去了,朕总算等到了好消息:田亩新政在同州试行成功了。”
“同州七县所有田地已全部挂牌登记,且自前年起,同州便已经按田亩新政的规定的田亩税率收税。”
听到这话,百官们一起鞠躬行礼,齐声道:“臣等恭喜皇上。”
“恭喜朕做什么?”顾瑶挑了挑眉头,说道:“这新政上利朝廷,下安百姓,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新政能成功实行,不是朕的福气,是朝廷的福气,是大越国的福气。”
顾瑶随即打开了之前许崇山呈上来的折子,她一边看着折子里的内容,一边说道:
“朕给大家说一下此次同州试行新政的成果,同州共挂牌登记田产六百六十二万五千二百六十亩(5625260),登记的田产比元祐五年,也就是新政试行前,多了一百八十五万三千多亩。元祐五年同州收上来的田亩税是粮食约十九万担,田亩税银十九万两。而去年同州收上来的税粮约为十四万担,税银则为三十七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