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瑶拿出其中一本,开始看,因为时间久远,再加上都是地方官员,顾瑶很多名字都是很陌生的。
但在看到第二本兴起四年的杨州官员名册时,顾瑶看到了两个熟悉的名字,陆丁元、付永宁。这两人在兴起四年到兴起七年,一个任杨州知府,一个任杨州通判。
这两人顾瑶可没忘记,他们一个是四年前,因为走私盐铁,贪污大案而被自己处死的户部尚书陆丁元,一个是被秦萧在兴起二十年灭了满门的前户部侍郎付永年。
这两人就是秦萧要复仇的贪官污吏。
顾瑶再看后面一本名册,兴起七年,接任杨州知府的是周良,接任杨州的通判的就是现在抓了的华南布政使郭德海。
顾瑶再看兴起七年的户部尚书,叫李东升。
顾瑶对这个官员没什么印象,对方已经去世了。
“孙锦成,你给朕说说这个李东升。”
能包庇杨州的只有可能是户部,因为户部负责管理全国的田产赋税。
“皇上,李东升大人在兴起十五年就去世了,臣还有印象,他是因病去世的,他死前任的是门下侍郎兼太子太保。”
“太子太保。”
听到太子二字顾瑶紧蹙了眉头。这里说的太子可不是她,而是已经因为谋反被她处死的废太子顾昊。
“对,皇上,兴起十四年,先帝立了废太子顾昊为太子,任命李东升大人为太子太保,教导太子。”
顾瑶点了下头。
现在看来,这个李东升应该是有问题的,他当户部尚书时,杨州开始出事。
“李东升那时候和朝中哪些官员谁走得近?”顾瑶再问。
孙锦成想了一下,回道:“皇上,这臣也不太清楚,臣那时候还年轻,官职也只是个五品朝奉大夫。”
第957章 丞相绝不是那种人
顾瑶回到了南书房,他将杨州官员的名册也都带回来。
王公公看到皇上热得满头大汗的,忙吩咐宫人端来了茶水和西瓜。
顾瑶没有心思吃东西,她看着带回来的这些册子,这些都是她从吏部找来的。
她内心很疑惑,思考过后,她看向一旁的已经六十三岁的王公公。
这个伺候了三代君王的昭和殿掌事太监,也是最了解皇上和百官的宫人。
她问到:“王德全,你对李东升还有印象吗?”
这个人已经死了十三年了。
王公公没想到皇上突然问起一个死了多年的官员,他回道:“皇上,这李大人曾官居高位,奴才还记得一些。”
“那你说说,他当时任户部尚书、门下侍郎、太子太保期间和哪些官员走得近?”
王公公想了想,回道:“皇上,奴才记得他和当时掌管三司的赵国公关系不错,两人在朝堂上也常常是一致的意见。”
“赵国公?”
“对,这李东升大人还是赵国公推荐才当了太子太保。”王公公再又回道。
“那他和丞相关系怎么样?”
此人若还在世,年龄和丞相相仿。
“皇上,您不会真的信了刚刚那个华南布政使郭德海的说辞吧。他就是污蔑。丞相绝不是那种人。”
王公公听皇上这么问,忙解释道。
“朕问你他和丞相以前关系如何?”顾瑶看得出来,王公公是极力维护丞相的。
“皇上,李东升和丞相那时应该关系不太好,那时候先皇重用赵国公赵启,朝中许多人都属于赵家的势力,丞相那时候在吏部当值,是吏部尚书,赵国公当时很排斥丞相,曾两次建议先皇换吏部尚书。”
“那后来为什么没换?”顾瑶接着问。
她自己她这父皇昏庸无能,曾很长一段时间重用赵家,导致朝廷上下都被赵家势力把持了。
“皇上,先皇后来意识到朝中赵家势力太庞大,所以可能是为了平衡朝局,兴起十四年,先皇开始重用丞相,但直到兴起十八年,丞相才真正掌管三省六部。”
“后来的事,皇上也就都知道了。”
王公公说完这些话后忍不住抹了抹眼角的泪水。
想起先皇,他仍是有些难过。
顾瑶看到了王公公眼角的泪水。
如果她没猜错的话,先皇越文帝应该是兴起十八年开始想要废了当时的太子顾昊,于是开始重用丞相李景,但他却仍受赵家势力的摆控,以至于赵家一直猖狂到元祐二年。
若不是当时真正掌了兵权的楚太傅坚决要扶持原主扶摇公主登基,现在坐在这里的可能还真不是自己。
真是接了个烂摊子。
顾瑶忍不住在心里吐槽。
越文帝昏庸到了极致,才有她登基后,这么多贪官污吏,怎么杀都杀不完。
“皇上,那郭德海的话信不得,他信口开河,这是想要扰乱朝廷呀。”